浙江话剧团暑期演出攀高峰

09.08.2017  18:11

  7月22—23日,话剧《秋水山庄》在北京市天桥剧场上演,这是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演出季的展演剧目,同时也拉开了浙话新势力的北京之旅。据悉,此次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暑期在京城共有4个剧目连演半个月计9场,除了《秋水山庄》,25—26日在北京首都剧场演出话剧《再见徽因》;7月30日在梅兰芳剧院参加第六届“春苗行动”北京市优秀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展演,上演儿童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8月5—6日,儿童音乐剧《皇帝的新衣》在中国儿童剧场参加第七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演出。

  舞台上,剧中人摇曳在光影中,舞台下,叫好声回荡在剧院里。据了解,在北京演出的这4个剧目,北京戏剧界的许多专家每场必到,他们都对浙话“坚持精品创作、坚持不断演出”表示赞肯定。著名编剧李宝群赞道:“盛夏时节,浙江省话携四台戏进京演出,《秋水山庄》《再见徽因》为ʻ民国热ʼ升温,《皇帝的新衣》《渔夫与金鱼》为儿童剧艺术节增色,引起了戏剧界和各阶层观众的关注。”

   扬长避短 找准定位

  和国内许多著名的大剧院相比,浙话历史上没有太多辉煌,没有很悠久很强大的剧院传统,也没有很深厚很丰富的艺术积淀,主创力量几乎没有,团内老演员寥寥无几,演员阵容十分年轻,但是这批热爱戏剧肯于钻研的青年人坚持创作,努力演出,话剧、儿童剧齐头并进,通俗性、艺术性兼顾,每年演出800多场,在综合素质上逐渐成熟为浙话新势力。同时,浙话的领导班子思想开放,注重管理,敞开剧团大门邀请京、沪等地很多优秀编剧、导演为他们写戏、导戏,艺术创作演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几年下来,浙话推出数部新戏,积累了一大批剧目,一批作品在市场上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多个剧目获国家级大奖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很多戏已在观众中有了很好的口碑,渐次形成了浙话自已的品牌。加上主动与市场接轨,在宣传、营销、推广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既开拓了市场,又培养了观众,浙话的剧团可谓是真正的出人出戏出效益。

   抓住时机 以演促销

  2017年,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上半年已经在杭州举行了浙话之春演出季、浙江儿童戏剧节等各种庆祝活动和演出,暑期又集中优势兵力在北京形成演出高峰。从8月1日起,政论体话剧《谁主沉浮》在杭州浙话艺术剧院上演,这既是为纪念建军90周年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而献演,也由此正式拉开了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暨华东大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的序幕。据介绍,这次活动将从8月初持续至12月底,将由来自华东地区的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等9家演艺单位的20部优秀剧目在杭州、上海、福州、南昌、宁波、青岛、济南七个城市轮番上演。金秋10月,浙话与贵州省话联合创作的话剧《此心光明》又将晋京参加由中国话剧协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话剧辉煌永远”全国话剧新剧目展演活动。

   不拘一格 培养人才

  文化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转企改制后,浙话靠什么来留住和引进优秀人才?拿导演宫晓东的话来说就是“堵住蹭饭的门儿,捆住混饭的人儿,凝聚挣饭的神儿”。近年来,浙话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借助名人、培育新人,打造‘浙话新势力’”的人才战略:尝试优化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末位淘汰制”;设立“以岗定薪”“低基础,高绩效”的收入分配机制,取消学历、职称的限制,“多劳多得”激发了演职员的积极性,使演出由“要我演”变成了“我要演”。

  在《秋水山庄》中饰演沈秋水的青年演员王荷告诉记者:“在浙话,舞台演出实践多,有利于年轻人成长。年轻人也可以演主角,有好的收入,每天都有进步,虽然有时很累,但感觉挺幸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导演缪方韵,是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青年才俊,也在浙话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且在浙江省话剧青年演员大赛中获表演二等奖。  缪方韵坦言,那是因为在浙话,排新戏、选角色,从不论资排辈,只要是好作品、好演员,不论你是老资格还是刚进团的新人,都有机会挑大梁。你还可以自己写、自己演,请专家把脉。“不拘一格降人才”让年轻人充满希望,充满激情。


浙江话剧团转企改制活力激荡
  十八大以来,我省文艺工作者锐意攻坚克难,文化厅
浙话新势力 彰显新魅力
  “浙话新势力”是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80后、90文化厅
《谁主沉浮》八一献礼开演 华东大区优秀剧目展演开幕
  为了庆祝纪念建军90周年和迎接党十九大的胜利召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