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为浙江苍南“点赞” 称传统文化遗产独特

12.10.2015  09:52

  中新浙江网10月10日电(记者 邵燕飞 见习记者 章天启)“许多文化遗产我是第一次看见,苍南特色的单档布袋戏、夹缬等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很独特,很具特色,同时苍南桥墩镇八亩后村清新的空气和保持良好的生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台湾《旺报》的记者庄舒仲表示。

  近日,“海峡两岸媒体走进浙江苍南”活动在浙江苍南举行,本次活动是由中共苍南县委、苍南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中共苍南县委宣传部、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管委会办公室等承办的,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的二十多家媒体参加。

  “苍南历史文化悠久,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浙江温州苍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晖华表示,目前苍南县内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省一级有14处,县一级有48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方面看,国家级有3处,省一级有27个,市一级有40多个,还有县一级的。

  文化同源引“点赞”

  苍南县非遗馆是集苍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收集收藏、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传承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通过“情景还原”来营造展示氛围,对所展示非遗项目自身特点和所含文化信息的提炼、梳理,来复原其所存在的地理环境、活动场景和工艺流程等。非遗展馆以“山海”为主题布展,基本陈列由序厅、古韵、遗风、巧技和结语五部分组成,展示了包括单档布袋戏、渔鼓、道教音乐、马灯舞、蒲城拔五更、莒溪刀轿、妈祖信俗、马仙信俗、杨府爷信俗、夹缬、矾塑、夹苎漆器、点色剪纸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妈祖信俗、马仙信俗、杨府爷信俗等历来为海峡两岸民众的共同信俗文化。

  走进苍南县非遗馆,还未到戏台前,单档布袋戏就已先声夺人了。

  走近一看媒体记者就叫了一声好,只见一位艺人坐在戏台上,手、脚、嘴并用,说、学、逗、唱皆为,一个人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同时演奏乐器,热热闹闹演出了一台戏。

  这就是苍南百姓家喻户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档布袋戏,是当地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以前因受交通条件限制,布袋戏艺人都是一个人挑着自己的全部行当去表演,俗称“扁担戏”,被誉为“千古江山一肩挑”。

  “布袋戏是从闽南传过来的,台湾也有布袋戏,但台湾的布袋戏是多档的。”布袋戏省级传承人黄朱璜对记者表示,苍南布袋戏的特色就是一个人唱演、一个人敲锣打鼓。黄朱璜对记者表示,现在自己有两个徒弟,会努力将技艺传承下去。

  来自台湾《旺报》记者庄舒仲对苍南单档布袋戏惊叹不已。

  “台湾有布袋戏,苍南的单档布袋戏却全由一个人,一个人操作、一个人唱白、一个人配乐,声情并茂,还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庄舒仲表示。

  在非遗馆一边走一边看,两岸媒体不断地发现两岸文化的想通之处,像是划龙舟、马仙信俗等等。“参观非遗馆后最大的感触是大陆与台湾许多文化都有相同相似之处、同根同源。”庄舒仲表示。

  文化创新引“点赞”

  两岸媒体一走进龙岗孔庙门前的广场,就看见一群身着红色服装的人在为祭孔大典做彩排。“我们这叫八佾舞,是为祭祀孔子的舞蹈,今年已经举办了第4届了。”其中一位舞者姚大姐向记者说到。

  “以前八佾舞是八八六十四个人一起跳,只有君王才有这种待遇的,现在我们也采用这种舞蹈形式,是因为我们也是孔子的后人,也把孔子当作帝王来相待的。”2015年儒家文化节暨第四届祭孔大典负责人黄启宇表示。

  往文化礼堂内里走,就传来了孩子们的阵阵读书声。8岁的龙港小朋友陈欣蕊告诉记者,自从文化礼堂开了道德讲堂和国学班,她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向学校请假一天,来这里学习,在这里她学到了很多传统文化和如何尊老爱幼。

  记者注意到,在文化礼堂内,不仅有儿童朗朗读书声,还有长者爽朗笑声。在文化礼堂的一侧有一个大舞台,不少老年人身着靓丽时尚的服装,踩着拍子起舞。龙岗老年大学校长章志学告诉记者,这些在舞台上跳舞的,都是当地老年大学的学生,因为当地政府重视,让孔庙与老年大学相结合,才把这个舞台放到了新渡文化礼堂。

  在舞台的对面,还有一个排球场。村民张大姐告诉记者,这支气排球队是2004年建好的,平时老人们一有空就到这里来打排球,强身健体。龙港老年大学气排球协会副会长朱忠良也说,茶余饭后,他最喜欢来这里,和其他老人感受新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之前祭祀孔子的地方竟然也可以变成精神文化阵地,还是当地村民的精神文明家园,让人惊讶的变化。”《旺报》的庄舒仲表示。

  “旧时的孔庙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新渡文化礼堂扮演起了一个凝聚精神的角色,变成了农村的精神家园,这种转变很独特。”中国电视公司李锦华对记者表示。

  

  美丽生态引“点赞”

  “五岱山巅十八窟,小径好进不好出;农家一年忙到头,尽吃番薯臭鱼骨。”这句带有灰色幽默的顺口溜,是过去八亩后村人对自己的调侃,也是曾经生活的真实写照。昔日以“五位茶农,五十元钱,五把锄头,五件蓑衣”起家的八亩后村,过去属于典型的贫穷落后村,由于交通闭塞,昔日的村民与外界长期处于隔绝状态。

  如今在苍南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生态相融合的村庄治理原则,八亩后村变成了千余亩山地茶园,人们的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目前日处理厨余垃圾600斤,生产肥料120斤,实现全村生活垃圾全覆盖。”郑贤跑桥墩镇委书记郑贤跑告诉记者,现在“垃圾”实现再利用,保护了环境又为村里人增加了一笔收入。

   打出“生态牌”,不仅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吸引城里人来我们这里旅游,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后的村民,更能体会到“吃生态饭”的好处。对于村民们来讲,农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渐渐成为美丽事业的新天地。

  “八亩后村空气真的特别好,走在茶园间特别舒服。”来自台湾《中时电子报》的编辑简怡欣在八亩后村行走时,忍不住称赞。

   据了解,现在苍南灵溪镇桃湖村、龙港镇等都乘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车。“去年龙港镇已经创成了省级生态镇,镇里不断加大节能排污基础设施的投入,并通过宣传提升居民的生态意识,对于高污染的企业采取则采取零容忍态度,直接被淘汰。”龙港镇委副书记黄贤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八亩后村子的青山绿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最值钱的东西就是生态,我在苍南见到了。”庄舒仲感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