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贸区三周年:以制度“探路”扩开放之门

08.04.2020  14:42

  中新网舟山4月7日电(见习记者 李典)海风吹拂下,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的马峙锚地,一艘载满货物的轮船刚一停下,便开始进行加油操作。得益于中国(浙江)自由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浙江自贸区”)的“申报无疫放行”制度,这艘船在到达加油锚地前,已由舟山海关全部办理完成相关审批手续。

  作为中国惟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贸区,浙江自贸区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在推进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的建设中,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投资贸易、通关监管、政府管理、法治保障等领域改革。

  “不同税号保税船用燃料油混兑”“申报无疫放行”“船舶全程无纸化通关”……浙江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夏文忠表示,浙江自贸区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走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之路,探索出制度创新成果116项,“全国首创”52项。

   特色探索:以油气全产业链为中心

  一路发展而来,浙江自贸区围绕油气投资贸易便利、高端相关产业集聚、法治环境规范、金融服务完善等目标,不断推出创新化制度成果。

  以“不同税号保税船用燃料油混兑”为例。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相关政策因素制约,国内一直无法实现不同型号保税船用燃料油混兑调和,导致国内保税船用燃料油成本长期高于新加坡,制约了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此,2018年,浙江自贸区对接商务、海关等部门,推动浙江自贸区内的企业以物理混兑调和方式开展保税船用燃料油混兑调和加工贸易业务。

  “作为浙江自贸区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不同税号保税船用燃料油混兑’有效拉近了舟山与新加坡等地的油品价格,提升了国际竞争力。”舟山中外运报关有限公司报关业务三部经理朱丽华表示,该举措将舟山从单纯的油品仓储基地升级为油品储运、调和加工基地,对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新”字当头:走在改革前沿

  回首来时路,浙江自贸区以“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为地方谋发展”为初衷,从市场主体出发,在制度上进行着首创性、集成性、特色化创新。

  制度创新带来的一系列发展动能则让当地诸多企业尝到了甜头。浙江海港国际贸易有限公祠船舶燃供分公司负责人李娜告诉记者,正是浙江自贸区首创的“申报无疫放行”制度,使得受油船加油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这种模式下,平均每艘国际航行船舶可节约通关时间4小时,节约成本6万元。”

  在嘉能可亚洲董事总经理郭进展看来,三年里,浙江自贸区对保税燃料油加注等方面优化简化流程,逐步完善贸易融资等配套服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制度红利。

  “在浙江自贸区52项‘全国首创’中,第一家、第一单、第一例贡献着制定国家标准、对接国际最高标准的意义。”浙江自贸试验区政策法规局大宗商品交易高管吴钢良说,这些“全国首创”把握国家给予的惟一性特殊政策,进行具备落地承载力和效率的“第一单”测试,推出具有制定国家标准意义的“第一例”办法、规范等,从而有效对接国际最高标准,推动国内保税船用燃料油管理等领域标准化进程。

  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对其制度创新成果第三方评估报告中提到,浙江自贸区发挥在一线接触市场主体的作用,将改革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反映现实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实现了“让看得见炮火的人参与决策”。

  经验“拷贝”:互取所长稳发展

  在其他先进地区已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浙江自贸区以“建设成为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的战略定位,对较为成熟的治理模式再升级,从而“为我所用”,不断释放着制度红利。

  譬如,告别了繁杂的多窗口申报通关,如今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从线下走到线上,实现浙江自贸区船舶全程无纸化通关,李娜说,这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节省了企业的时间成本。

  而该项制度创新是基于厦门、广东自贸区等船舶进出口岸无纸化通关流程经验之上,结合自身实际,形成“船舶全程无纸化通关”的模式。

  “我们既会向全国推荐自我探索的有益经验,也会吸收其他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成果,进行再创新。”吴钢良说,这样一种互取所长的制度创新模式,成为浙江自贸区三年来得以稳步发展的源泉。

  聚焦油气特色、升级他人经验,三年时间,浙江自贸区以制度创新“探”改革新路,从“不产一滴油”发展为初步形成“万亿级油气产业格局”。而未来,这里将澎湃出更为宏伟、持久的发展新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