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绘智慧城市拼图:融合互联破“碎片化”

30.09.2016  18:03

  中新网杭州9月29日电(记者 李佳赟)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安装于峰会举办地——钱江世纪城的智慧路灯向世界展现了“智慧城市”落地方案,惊艳世人。

  殊不知,浙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已伏笔颇深,“大智慧”的气质已深深融进了浙江,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基因之一。

  从2012年起,浙江省分批开展了智慧健康、智慧安居、智慧高速等20个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如今,浙江的每一块城市“拼图”都贴上了智慧城市的标签,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经验,并向其他地市逐渐漫溯,浙江智慧城市的“拼图”正连接起来。

  “云上浙江”串珠成链、智慧产业形成合力、政企联动破除壁垒……从一个个信息孤岛,到数据联动、互联互通,浙江智慧城市正打通“任督二脉”,使智慧因子流淌进企业和市民家中、源源不断地渗入吴越的大地……

  量体裁衣塑城市样板

  “城市拼图”拼出融合互联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节奏,智慧城市建设在浙江跃然而起。在智慧城市的“巨系统”中,浙江版图中的不少城市纷纷“量体裁衣”,让城市个性在智慧中更加凸显,展出了独特的智慧城市样板。

  徜徉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边喝咖啡边点ipad,就可办理医保业务;坐在家中的电脑前,点点鼠标拍下海外大牌商品,72小时后就能送到你手中……在杭州这座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之城”,生活“无币化”已成常态。

  而将眼光放至浙江宁波,69岁的贺大爷坐在江东区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间诊室里,社区医生葛梦丹点开掌上云医院,很快联系上了宁波市第二医院郭旭主任医师。一番视频会诊后,郭旭医生调取了贺大爷的健康档案,并对其作了药物调整。

  作为全国建设智慧城市最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宁波围绕“就医难、出行难、就学难”等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加快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无围墙”的“云医院”便是宁波“智慧因子”悄悄植入市民生活的缩影。

  除此之外,温州的智慧旅游、嘉兴的智慧交通、衢州的智慧环保等示范项目,也正扎实推进。放眼浙江,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建在“智慧云端”之上。

  从2012年起,浙江省便分批开展了智慧健康、智慧安居、智慧高速等20个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建设,覆盖交通、城管、医疗、水利、环保等领域。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创建背后,依旧城城有“特色”,而非“千城一面”。

  浙江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主任科员董钊告诉记者,这20个试点项目都是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上报,“比如台州历来洪涝旱台灾害频繁,饮用水源紧张,因此提出‘智慧水务’项目;而衢州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走出‘智慧环保’之路。”

  虽然智慧城市让一座座城市在吐纳更新中更加轻盈、智慧和高效。但在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下,也容易出现诸如“信息孤岛”、“碎片化假智慧”等问题,碎片化的项目若不能难互联互通,也就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而放眼浙江,虽然各个城市“智慧化”路径各不相同,但智慧城市发展却不失共性。伴随着一座座智慧城市样板在浙江铺展而开,“典型培育”的智慧经验也向周边逐渐漫溯,浙江“智慧城市”的“拼图”也因此连接起来。

  董钊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一些地市的成熟经验正向其他地市推广、辐射开来。如今浙江正多措并举建设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从而使浙江智慧城市的‘大版图’更加完善,浙江也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全民共享的‘大智慧’服务体系。”

  云端奔跑的智慧产业

  形成产业集群合力

  在浙江,从宁波的智慧健康到嘉兴的智慧交通,从温州的智慧旅游到绍兴的智慧安居……每一个角落都能“嗅”到智慧城市的气息,而伴随其中的更是无数智慧产业的新机遇。

  浙江中之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便是智慧城市“掘金”大军中的一员。

  该公司总裁苏玉学表示,“以前公司的主要业务便是为企业上门安装信息化管理软件,但如今随着智慧产业加速发展,企业开始致力于打造中小企业的‘云制造平台’,让中小企业也可以腾‘云’驾‘物’。”

  “现在平台上已有833家企业入驻,平均每月就有80多家新成员‘登云’入平台。”苏玉学认为,智慧城市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个社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人,都大有文章可做。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产业“大蛋糕”,赶上这股热潮,将使企业迎来发展春天。

  除了步入“云端”的企业不断延伸自己的商业触角,不少企业也开始意识到跨界合作的重要性,建立自己的智慧城市“朋友圈”,形成产业集群合力。

  上千个安防网点在城市地图上闪烁,实时监测和分析着每条街道正在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8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安全状况浓缩在一米见方的显示板上……这是发生在浙江杭州国家高新区的真实一幕。

  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集聚百余家智慧安防企业,产业链涵盖研发开发、生产制造、工程施工、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拥有数万名智慧安防领域的研发精英。

  这些企业相互之间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譬如,作为IP智能监控及联网监控的首创者及领导者,宇视科技与杭州的大型安防企业如海康、大华、中威电子等均有紧密合作关系,为这些企业发展IP智能监控业务提供操作系统和软件上的支持。

  而早早布局“智能化路灯”的杭州瑞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2014年开始,便与浙江大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希望通过节能为政府提供一套路灯管理的自动化系统。在该公司总经理周逊盛看来,智慧路灯不只是一家企业单打独斗,而应利用优势互补集群发展。

  无疑,在智慧城市的“巨系统”下,是无数家企业错综复杂的产业脉络整合。

  企业之间“跨界”合作、通过产业集群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产业和技术互补,已然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

  浙江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者史晋川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集成、运营、业务等多个环节以及社区、教育、交通等多个领域,单靠一家企业很难做好智慧城市,因此,不同企业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实现跨界融合,才能促进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良性发展。

  变“供血”为“造血”

  政企联动构筑“云上浙江”

  一座城市的“大智慧”,除了企业之间的“智慧共赢”,也离不开政企合作的“智慧之道”。

  正如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所述,城市建设、环境、教育、医疗等数据都分布在各个政府部门手中,而且很多数据都重复交叉,如果不解决共享问题,将对智慧城市建设产生巨大挑战。让政府和企业合作起来,才能把城市大数据用好。

  而在智慧城市的“浙江实践”中,政府不再“亲力亲为”、“大包大揽”提供公共服务,而是作为监督者和合作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

  比如,2013年,由衢州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浙江海康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鸿程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浙江海康安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全程负责衢州智慧环保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建成后的运维,衢州市政府每年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

  与政府直接主导项目相比,“政企合作”首先形成了信息共享机制,各系统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其次,可以带动地区环保产业的发展,企业可以向各地推广成功的智慧环保项目运营模式,从而在市场中站住脚。

  正如衢州探索的“政府购买服务”路径一样,近年来,浙江各级政府越来越多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从政府主导、自建自营逐步发展为采用联合运营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而“政企合作”,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背后支撑的则是政策的“精耕细作”。当智慧城市建设热浪来袭,政府用资金和政策铺就服务“温床”,为创新型企业成长提供丰厚的营养。

  譬如,杭州在中国率先建立了信息经济12大产业分类统计体系;率先制定实施地方性法规《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杭州市级层面设立了20亿元的信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

  而今年宁波鄞州安排了3500万元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非政府投资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智慧城市应用试点项目等。

  在浙江各级政府培植的这片沃土,用资金和政策为企业发展“撑腰”的故事还有很多。

  董钊认为,在智慧城市项目推进中,政府会起到初始资金补助、顶层设计指导、政策扶持等作用,但加强政企合作、变“供血”为“造血”,让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盈利,才能让“智慧城市生态圈”可持续地循环下去。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光烈指出,政府和企业携手后,企业可为市场提供大系统整体集成式解决方案,可把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忽略的环节、碎片化的应用结合起来。

  如今,政企合作、上下贯通、左右共享……浙江智慧城市正形成深度发展的趋势。从信息孤岛到互联互通,从大包大揽到政企合作,浙江“智慧城市实践”带来的是“耳聪目明”的新城市群,也展示出“云上浙江”的智慧融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