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上诗画家园 ——浙江省“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项目区见闻

12.10.2017  18:33

  莫干山低浅山区,木屋、民宿星星点点,沉浸在静寂里,这里是最美民宿“裸心谷”;

  胥溪河畔,一片茶山之上,白墙黛瓦的聚居村落拔地而起,这里是胥江村杭派民居;

  “最美绿道”旁,江水盈盈,青山苍翠,鸟鸣啾啾,这里是建设中的乌石滩旅游度假村;

  ……

图为浙江德清“裸心谷”。 本报记者 宁 晶 摄

  这一幅幅人与自然同框的田园诗画,是浙江省2015年以来实施“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的政策“果实”。三年来,通过试点,浙江省建成了一批“房在林中、园在山中”的山、水、林、田、城融为一体的生态型村镇和旅游度假村,探索出了一条“保耕地、保生态、促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新路子。

  九“”发力,以生态“打底”为发展“作画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长期处于保发展和保耕地的“两难”境地。好在浙江山地资源丰富,莫干山、西塞山等可开发利用的低丘缓坡资源达394万亩,成了宝贵的土地后备资源。

  好山好水需要好政策引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浙江省沿此积极探路:201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展“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的重大决策部署;同年4月,省国土资源、农委、发改、财政、环保、建设、交通、水利、林业9部门联合发文,拉开了“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工作序幕。

  何为“坡地村镇”?当地人说得形象:“将家轻轻地安在山坡上、树林里……”也就是将适宜的山坡地开发为村镇建设用地、旅游观光、特色优势产业用地,打造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诗画家园”。

  “绝不能走‘削峰填谷’式的低丘缓坡开发道路,要把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坡地村镇’建设全过程,科学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及布局,做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初见时,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张国斌就讲了这样一番话。

  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本着“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用地方针,浙江省选择区位条件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强、非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坡地作为试点,促进项目“落地开花”。2015~2017年,浙江省共实施3批、166个“坡地村镇”试点项目,遍布全省38县(市、区),已核准前两批用地面积5405亩。目前,34个试点项目动工建设,部分项目已完工。

  “这件事仅靠国土部门一家做不成,是9个部门及地方政府拧成一股绳,联动创新、全域创新,才蹚出的一条路子。”浙江厅规划处副调研员鲁建平说。

  经过三年的探索,从平原到山坡,坡地这一沉睡资源正悄然苏醒。据介绍,审批通过的166个试点项目中,旅游业、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类项目过百,总投资约580亿元,建设用地亩均投资达878万元。绿色经济正成为浙江发展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因盘活坡地资源,前两批试点的95个项目均实现了“零占耕地、少占农用地”,竟节约了9800亩建设用地指标。

  点状布局,“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片林

  在山坡上建民居、开发旅游,稍有不慎就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低丘缓坡上搞建设,不是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政策的制定、运行都要以生态‘打底’。”鲁建平说。

  试点采取“点状布局、垂直开发”的方式,坡上建筑要求依山顺势、错落有致、间距适宜。单体开发建设可点状供地,而未纳入开发部分,保持原先的生态林地,以租赁方式供地。点状供地也有量化指标:村庄建设控制在50亩、旅游项目200亩、重点项目不超过300亩。“这就保证了生活与生态空间的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鲁建平说。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人张志和曾对浙江吴兴的山水流连忘返。现如今,在一片竹林深深中,西塞山前度假木屋项目也犹如一处世外桃源。

  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规划用地205亩,建设了65幢木屋,而点状供地仅12亩,另外188亩林地以5.3万元/亩的价格租赁于周边的妙山村。“这样算来,我们的用地成本并不高。

  较低的用地成本,还得益于试点实行“征转分离、差别供地”政策。点状征“”后变为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之间的生态保留用地,则“只征不转”,按土地原用途管理。与此同时,项目内的道路、生活配套设施等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则划拨供地。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有效供地,实现了节约集约,又大幅降低了项目开发方的用地成本,激发了他们的开发热情。”鲁建平说。

  “与传统开发不一样,我们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在山上,每一棵树都是宝贝,与建房相冲突的,我们都会挪移栽种。”项目负责人说。记者在现场看到,木屋并没有开挖地基,而是采用架空形式,可随时恢复自然地貌。

  鲁建平介绍,试点还将“大开大挖、不符合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涉及自然保护区、I级保护林地”等项目排除在外。同时,理顺城乡建设、林地保护、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多规”关系,做好项目区地灾评估、环境、水土保持等宜建性评价。“要保证开发建设后,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片林。

  宜居宜业,山地特色“美丽乡村”生机勃勃

  在建德市坡地村庄乾潭镇胥江村,“粉墙、黛瓦、披檐窗”式的一期30幢杭派民居,犹如“西子佳人”掩映在茶山之上,古朴的村落结合当地的茶文化及农耕文化,让人有归隐山林之感。

  胥江村村委会主任王乃芳说:“这里安置的都是农村住房改造拆迁户,通过移房上坡,既不占用农田,又把100多亩荒坡地用了起来,有的农户还埋怨政策来得太迟。”搬迁后,平原实现良田成片,促进了土地流转,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虽然村民尚未入住,但已建好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生态与科技有机融合,是一个集居住、商业、休憩、旅游为一体的居住小区。

  桐庐之美当属富春江,如今再添一美——桐庐县麻蓬村吴家坞,这是个建设中的坡地村镇。桐庐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郑金龙告诉记者,以前村里  “一户多宅”现象严重,借试点重新布局,建起了生态新农村,“我们从中看到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契机”。

  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幅幅村居版的“富春山居图”,是浙江“坡地村镇”试点推进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初心”所在。

  正如湖州市吴兴区副区长张文斌所说:“以前,农民是守着青山过穷日子。现在,项目建起来、百姓富起来、生态美起来。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不仅拉动了一方经济,也给当地百姓打开了致富大门。比如,妙山村很多村民到西塞山度假村企业打工,每月工资2500元,除此之外,还能获得企业支付的林地租金。更为重要的是,以“生态”为卖点的“坡地村镇”项目,更加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无论是当地农民还是项目开发人员,生态保护意识空前一致。

  向山坡觅空间,在林下见匠心,让山水更清丽。浙江“坡地村镇”试点,实现了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融合、协调推进,既打造了耀眼的金山银山,又维护了美丽的绿水青山,这将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释放出更大的制度红利。

来源:2017年10月12日《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