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浙东引水工程带来新变化

17.11.2016  13:02

 

浙东引水工程带来新变化

末端慈溪引水量超当地平均水资源三分之一

 

  10、294、4、19,这组看似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的数字,在浙江的版图上,被一条长线串联了起来,这就是浙江省浙东引水工程。

 

  经历10年建设,跨越294公里,共横穿4个地市及19个县(市、区),滚滚富春江水一路向东,滋润浙东大地。

 

  浙东引水工程,给浙江带来了什么?也许,有四句诗词可以作出一番新的解读。

 

      提升了浙东地区水资源保障能力

 

      末端慈溪引水量超当地平均水资源三分之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浙江“”水,作为浙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浙东地区水资源相对紧缺,其中,宁波和舟山两地缺水情况尤为严重。

 

  萧绍甬平原人均水资源量约830立方米,不及全省平均的1/2,舟山人均水资源仅有605立方米,属浙江省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

 

  在历史上,1967年、1971年发生了特大干旱,对宁波和舟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浙江东部“”水,怎么办?为解决浙东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浙江给出的答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将富春江的水通过引水工程东引,缓解浙东地区长久以来缺水之苦。

 

  浙东引水工程由萧山枢纽、曹娥江大闸枢纽、曹娥江至慈溪引水、曹娥江至宁波引水、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和新昌钦寸水库等6项工程组成,涉及杭州、绍兴、宁波、舟山4个地市及19个县(市、区),跨越钱塘江流域、曹娥江流域、甬江流域和舟山本岛,引水线路总长294km,总投资超100亿元。

 

  这也是浙江省有史以来跨流域最多、跨区域最广、引调水线路最长和投资最大的水资源战略配置的重大工程。2013年浙东引水工程正式试通水。

 

  一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水利厅的指导下,省浙东引水管理局科学调度,沿线各地密切配合,浙东引水工程实现了常态化引水,使处于引水末端的慈溪市受益显著。

 

  源源不断的境外引水,结束了慈溪平原河网无外来水源补充的历史,河网水量始终充沛,极大地提高了慈溪全社会水资源的安全保障水平。

 

  慈溪市水利局三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3年全年累计引水39天,引入水量7800万立方米;2014年全年累计引水116天,引入水量1.2亿立方米;2015年全年累计引水183天,引入水量2.57亿立方米;2016年截至9月累计引水143天,引入水量2.08亿立方米。

 

  在浙东引水工程常态化运行的前提下,慈溪实施郑徐水库工程建设,增加城市蓄水能力,自从2014年蓄水以来,共蓄水5781万立方米,出库水量1199万立方米,蓄水量已达总库容的91.4%。

 

  G20杭州峰会保障期间,慈溪区域内基本为少雨燥热天气,慈溪河网储水量减少,部分河道局部出现蓝藻现象,周边农业园区急需用水。

 

  “通过水库逐步放水缓和周边河网水环境,稳定沿线河网基本水位,不仅消除蓝藻现象,10万亩农田用水得到解决。”这位负责人说,这些水经过两年的沉淀和生态养殖净化,水质从入库时的劣Ⅴ类水提升到了Ⅲ类水要求。

 

  不仅在慈溪,通过引水工程,使得引水沿线河网水位相对稳定,保证了浙东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水资源供给总体平稳,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大为改善,用水保证率明显提高。

 

  省浙东引水管理局数据显示:2015年,引水工程累计运行191天,引水末端受水区慈溪市已累计受水达2.57亿立方米,超过慈溪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6.4亿立方米的三分之一。2016年1月至10月,引水工程累计运行156天,余姚市累计受水0.52亿立方米,慈溪市累计受水2.17亿立方米。

 

      8个断面监测5个断面水质变优

 

      改善引水沿线平原河网水环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月19日,一个很平凡的日子,但这一天,余姚市浙东引水管理处工作人员们的心情却十分高兴,姚西北地区马上就能“解渴”了。

 

  “姚西北地区天然径流少,河网无补给水源,7月连续的高温导致水位下降厉害,整个平原河网几乎为死水一潭,河网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一位工作人员说。

 

  一个好消息是,浙东引水工程将紧急调度水源到余姚,一汪江水兵分两路通过浦前闸、牟山闸经引曹北线、引曹南支线分别流入余姚境内。

 

  活水的到来,使河道水流加速,不仅有助于净化河道水质,大大改善了沿线河网水体的流动和置换能力,还使沿线河网水质明显变好。

 

  “根据四塘闸、七塘闸水质监测站监测,引水期间四塘横江、七塘横江水质都达到III~IV类。”工作人员说。

 

  除了保障了用水,改善当地的水质是浙东引水工程给沿线带来的另一个好处,一汪清水让浙东引水工程沿线河网的水瞬间就“”了起来。

 

  水往低处流,浙东引水由余姚市西侧的上虞区引入,经余姚市有南、北二条支线分别引至东侧的宁波市及慈溪市,慈溪河网水环境同样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引水期间余慈交接处的四塘横江、八塘横江河道水质,要大大好于慈溪境内其他河网的水质。”慈溪市水利局三防办相关负责人拿出一组数据。

 

  以8月份为例,在30天的引水时间的实时监测显示,在慈溪引水主通道中,其中Ⅲ类水质有7天,Ⅳ类水质有12天,Ⅴ类水质有9天。而一旦停止引水,这些河道的水质就会马上发生变化与下降。

 

  在境外引水充足水源的支撑下,今年慈溪通过大塘江泵闸的引水入城工作持续进行,平均每天约有30万~40万立方米/天的水量补充流入到中心城区河道。

 

  “引水入城工作使城区大塘江、浒山江及大部分中小河道长期保持水体流动与交换,基本消除了城区河道黑臭现象。”这位负责人说。

 

  受益的不仅仅只有受水地方,引水工程使得浙东平原地区河网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生态修复能力逐步提高,与未引水前相比,引水期间原先部分河道水体发黑、发臭的现象基本消除,为引水沿线各地“五水共治”作出积极贡献。

 

  为了真实掌握沿线水质变化情况,引水沿线布设了水质监测断面。据省浙东引水工程水质水量自动化监测设施记录状况,与非引水期相比,引水期整体水质明显变优。

 

  在引水沿线过水区、受水区共8个断面监测中,5个断面水质变优,其中四塘闸等3个断面的水质提高2个类别,新三江闸等2个断面的水质提高1个类别,浦前闸等3个水质类别持平的断面其监测指标也明显改善。

 

  引水期Ⅳ类水及以上天数占64%,较非引水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8个断面、4项主要水质评价影响指标共32组变化值中,有27组变优,占总数的84.4%。

 

  “G20杭州峰会保障期间,萧山枢纽工程共运行68天,累计引水1.57亿立方米。”浙东引水管理局工作人员俞晓艳说,沿线地区平原河网水质基本保持在Ⅲ~Ⅳ类水左右,河网水环境较常年同期有明显好转。

 

      提高了萧绍平原河 网区排涝能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排涝心中有底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浙东引水工程,绍兴市防汛办负责人徐诗军深有感触地说出了这8个字,而他口中的“”指的就是水,而这些“”正是通过浙东引水工程运来的。

 

  徐诗军解释说,原来绍兴平原一直缺水,干旱时期,水量主要是靠萧山峙山闸引水,经过西小江引入到绍兴,但引水量较小,大约6~7m3/s。

 

  由于落差小,绍兴平原的水流速缓慢,局部地区还存在阻水情况,尤其是高温天,水份蒸发,市区河道网络水位其实还是在持续下降,很多地方的河道都呈现出“一团死水”的趋势。

 

  “每当出梅期,为了保障干旱供水,我们都会截下雨季的‘最后一口水’,把河网水量控制在4.2米左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徐诗军自问自答道,4.3米就是河道网络的警戒线。

 

  “每当台风来袭时,不敢将河网水量全部预排预泄。”徐诗军说,现在只要来台风,预报雨量大,就敢将河网中的水放个“底朝天”,如果台风没有带来雨水,浙东引水工程可以将水源补足。

 

  徐诗军举例说,今年尼伯特台风,原本预报绍兴平原有可能出现强降雨,为了应对台风,对河道进行了预泄预排,但最后没有出现降雨。

 

  “没雨水也没有关系,通过浙东引水工程将富春江的水调到绍兴平原,仅仅3~5天时间,水位便得到了恢复。”徐诗军说,居民用水得到保障。

 

  不过,让徐诗军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3年10月的第23号强台风(菲特),有了浙东引水工程源头的“”,当时将河网中的水几乎全部放干,有些地方河床都裸露出来了。

 

  “由于菲特台风带来大量雨水,河网水位达到5.02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高,第一高是1962年‘14号’台风,当时的水位达到5.29米高。”徐诗军说,如果不是事先预排预泄,绍兴平原的损失将更加严重。水位将有可能突破历史最高水位。

 

  其实,阻击台风菲特,浙东引水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台风菲特影响,浙江省普遍强降雨,浙中北地区持续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多个市、县(市、区)出现严重内涝。

 

  2013年10月7日上午10时~10日15时,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全力投入排涝,排涝4天,排水1000万立方米,缓解了萧绍地区的洪涝灾害。

 

      《浙江省浙东引水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让浙江引水工程运转起来如水般顺畅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动的水才不会发臭,常转的门轴才不会遭虫蛀。浙东引水工程作为水资源战略配置的重大工程,调度运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运转起来才能如水般顺畅。

 

  2016年2月1日,在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调研、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后,《浙江省浙东引水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开始实施。

 

  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引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又迈进了一步,为稳步推进工程后续建设管理、保证常态化引水提供了制度保障。

 

  办法分总则、运行调度、工程管理、信息监测、监督保障和附则六章共三十条,明确了浙东引水管理的工程范围、各级政府和引水管理机构的职责。

 

  同时,从确保引水调度指令执行、工程安全运行、引水有序开展的角度对引水调度、引水计划制定和执行、引水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等作出了规定。

 

  比如,引水沿线有水量分配的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下一年度引水计划建议,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省浙东引水管理机构;

 

  浙东引水有关地区有特殊引水需求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向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由省浙东引水管理机构组织实施等。

 

  浙东引水工程改善了沿线水环境,清水得来不易。办法对加强引水监测和信息发布、水质保障、引水效果评估和考核等方面的监督保障措施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浙东引水沿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水质保护,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查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管,做到出境水水质不劣于入境水水质;

 

  海事管理机构要加强对进入浙东引水相关主干航道船舶的监督管理,及时制止并依法查处船舶残油废油排入水体、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等污染水体的违法违规行为;

 

  浙东引水沿线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加强引水沿线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强水环境质量状况、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测,及时依法查处各类水污染事件等。

 

  为了让浙东引水工程运转更加顺畅,省浙东引水管理机构还负责建立浙东引水工作协调和会商机制,及时解决引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对引水沿线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相关市县的年度水利工作综合考核。

 

  “如果违反相关规定,严重影响浙东引水运行的单位和个人,由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浙东引水管理机构予以通报批评。”俞晓艳说,情节特别严重的按照管理权限由相关部门对直接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予以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