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河道生态建设的温州样本

18.11.2014  13:33

 

一水护岸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河道生态建设的温州样本

 

天晴时就喜欢到这里走走,晒晒太阳,特别舒服。”家住附近万盛锦园的朱老伯漫步在市区上陡门浦河边上的滨水小公园里,神色悠闲。这里原是杂草丛生的荒地,今年以来已改造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滨水小游园。

 

类似这样的滨水小游园,鹿城区今年以来已新建或改建了62个,与新建的102公里绿道一起,编织成了一张沿河绿色生活网。不仅在鹿城,散布在温州各条水系旁的亲水绿道和滨水游园,目前已基本组成了一张绿色生活网。这些都是温州河道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

 

2013年度浙江省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名单上,温州市9个河道生态建设项目榜上有名,占全省30个示范工程的30%。其中,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纬四浦河河道生态建设工程和平阳县东塘河(一期)治理工程等两个工程项目获河道生态建设优秀示范工程。

 

温州生态河道建设这次独占鳌头的优异表现并非一蹴而就。2013年省水利厅开展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后,温州共有13个工程项目获此殊荣。参加2012年度浙江省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评比获得4个示范工程项目后,今年又获9个示范工程项目,项目涉及8个县(市、区)、功能区,有平原河道,也有山丘性河道、沿海河道。

 

河道生态建设是推进“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2012年,温州实施河道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即用3年时间(2012年至2014年),筹集资金20亿元,完成50个重点镇1000公里河道生态建设。根据平原河道、山丘性河道、沿海河道各自特点,因地制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等相协调进行河道生态建设。在具体河道设计中,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水文化,并力求将其景观与现代化科技文明有机融合,注重河道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改善和重建,以示范工程带动面上工作,实现点与面工作的整体提升,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一定氛围。这些可以复制、参考的可行性做法为全省河道生态建设提供了样本。

 

截至目前,温州累计完成河道整治1097公里,完成投资30.61亿元。河道生态建设结合滨水公园、滨水绿地、滨河慢行系统的建设,融行洪排涝、灌溉引水、美化绿化、文化休闲于一体,也打造了一批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

 

滨水小公园风景如画

 

微风徐徐的秋日午后,一缕一缕的暖阳温柔地洒在身上,沿着平阳鳌江镇东塘河生态公园一路走一路看,印入脑海的第一印象便是“一水护岸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看,河畔杨柳依依,不时有美丽的白鹭低飞掠过清洁的水面。蓝天、白云、青山、清流、小桥,与淳朴的村民相映成趣,犹如徐徐展开的美丽乡村画卷。

 

在河道生态建设前,这里可不是这般景象。自小伴河而居的应玉仙女士,仍对之前的“臭水沟”记忆犹新。“水波如墨,岸边猪、鸭等牲畜的粪便,加上生活垃圾随意倾倒,一阵风吹来,便能闻到阵阵恶臭。”应玉仙绘声绘色的描述,清晰地还原了以前的脏乱差场景。

 

长1500米的东塘河,原先是一条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一塘臭水的河道,去年启动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后,鳌江镇把建设滨水小公园作为河道整治的突破口,让附近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沿着保留完好的旧石板桥一路走来,仿佛还能听到关于东塘河的历史在耳旁浅吟低唱。桥边一棵大榕树下,老人小孩正在玩乐。“以前多坐一会儿根本受不了,气味熏人,哪像现在这般干净。”正带着孙子在村口的榕树下跟村民闲聊的陈大婶对比今昔,笑声爽朗。“现在河道周边环境优美,这里就是我们玩乐的天堂了!

 

治水带来的变化,真是说不完道不尽。”一直参与东塘河河道生态建设工作的林宝宽颇有感触。“刚开始着手工作的时候,有村民不理解,也有村民不信任——脏了这么多年的河能治得起来?事实证明,河道建设好了,获益的村民现在对我们其他工作也给予了很多支持。

 

循着林宝宽介绍的轨迹,我们又绕道至东塘河生态公园的游步道上,沿途一一参观了公园里的生态厕所,亭子、小广场、石凳、人工荷花池、垂钓点等景点。

 

这个滨水小公园已然成为昆鳌大道东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我们鳌江镇响当当的城市新名片。”林宝宽指着一旁的昆鳌大道无比自豪。“晚上,这里的七彩灯光一亮,流光溢彩的路灯将整个河道点缀得如梦如幻,大家都觉得都市夜生活也不过如此呢。

 

河道生态建设的过程也是人心凝聚的过程。鳌江镇玉莲村的滨水小公园,由当地一名企业家出资60余万元主动认建。水头镇占江村村民自发筹资500万元,用于河道整治,涉及沿线50多户村民的5000平方米自留地也无偿用于家门口的滨水小公园建设。

 

滨水小公园虽然不大,但其投资小、见效快,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人居环境,老百姓可以在滨水小公园里健身跳舞、乘凉聊天,十分方便。这也是我们最初建滨水小公园的目的。在平阳滨水小公园中,东塘河生态公园算是规模较大的公共开放式滨水休闲公园。”鳌江镇分管领导余力军介绍,“很多地方利用原先路边、河边的杂地建公园。如鳌江银泰城对面,原本是脏乱差的街角,如今经过整理,建了一个凉亭,再铺上草坪,种上树木,就成了一个美丽的滨水小公园。每天晚上,周边很多居民都会到此走走,坐坐,聊聊。

 

滨水小公园效益巨大

 

同样是通过河道生态建设,文成县玉泉溪上林段一改“河底朝天”的旧面貌。这条全长980米的生态河道,通过设立格宾网箱、建造生态堰坝的形式,建设了健身设施、大型亲水平台、多处河埠头、休闲廊,整体感官自然协调。

 

由于上游建库拦水,下游河床日常水量水位变低,以前沿溪居民自认为宽阔的飞云江不会受洪水暴涨暴落水位影响,并对沿岸河滩地进行开垦种植,搞零星农业生产,有的还倾倒生产、生活垃圾,使得该河岸脏乱差现象非常严重。”文成县治水办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珊溪水库主要入库支流的玉泉溪上林段,是温州市推出的山丘区示范性河道生态建设的样板河道,充分展现河道生态建设技术在山区性河道应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个河段的河道生态建设涵盖了原生态大树、人工修复湿地和绿化护坡、亲水平台、水景观光台、休息凉亭凳椅、民生健身设施、人性化通道、珊溪孝文化宣传碑柱。治理后的玉泉溪上林段河道两岸绿意盎然,原本几近干涸的河床长年流水。

 

温州谈治水,文成县是绕不开的话题。浙江省八大水系中水质最佳的飞云江,在文成境内流域面积有1123平方公里;截流拦坝后形成的飞云湖,更是上百万温州地区民众的“大水缸”。只为求得“一缸净水”,文成治水以清水、亲水行动等多项举措,保全了珊溪水库这一温州500万人“大水缸”的清洁,如今生态河道建设这个神来之笔让水更具灵性。

 

在文成县珊溪镇坦岐桥上观望屿后段飞云江河畔,原来垃圾成堆、到处乱垦乱植的河岸变成了如今赏心悦目的生态林、休闲游步道、亲水平台,整个景观在原生态的古树、精致美观的柱子和宽阔的清水面映衬下,显得格外和谐。

 

河道生态建设不仅大大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城镇品位和提高居民幸福指数,而且对保护温州大水缸水质安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温州市河道管理处副处长、高工叶建华介绍。

 

河道生态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水生态修复工程同样火热。黄坦坑是珊溪水库的入库支流之一。两年前,水质差到都不能用于农业灌溉和景观用水。生活污水直排,加上受畜禽养殖污染影响,氮、磷超标引发蓝藻暴发,远远飘来的异味让人避之不及。去年,经过水源地畜禽养殖污染铁腕整治,采用人工生态浮床和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相结合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后,黄坦坑水质和环境得到极大改观。“去年,花了300多万元种植一万平方米的浮床植物,它们都是吸附氮、磷的高手。”温州市珊溪水利枢纽管理局水资源保护处处长吴红斌介绍,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则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消除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使水体得到净化。

 

河道生态的建设,不仅带来了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了令人艳羡的巨大商机。“一个投资逾两亿元的生态养老项目,已选址在文成县玉泉溪上林段,目前已经做好所有规划,正在进行招投标。”文成县治水办工作人员说。

 

治好水还要添上美,温州河道生态建设的美不仅仅是两岸的绿化、河水的清澈,更在于白天的绚烂和夜景的璀璨。花草树木、凉亭石凳、绿茵小道、七彩灯光……美丽的滨水小公园犹如绿珠散落温州各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放松休闲的最佳去处,也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治水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