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摁下了教育公平的快捷键

25.12.2015  18:27

编者按: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回顾过去5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教育规划纲要描绘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本报今起推出“‘十二五’教育回眸”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每周,德清县培康学校教师陈小芳、莫干山中心学校教师姚琴娥和钱霞总会抽出一天时间,赶到钟管镇干山村送教。杨露洁由于先天性疾病导致脑瘫,生活无法自理。两年半来,3位教师送教上门风雨无阻。如今,原本没有表情、不会转头、不会出声的露洁,已经学会了眼神交流,学会了微笑。

这是“十二五”期间我省推进教育公平的一个缩影。过去5年里,浙江把促进公平摆在了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从而推动了教育的新发展。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在考察后深有感触地说:“让每一个孩子——无论是生活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无论是家庭条件优越的还是家境贫寒的,无论是身心健康的还是身有残疾的,都能有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在浙江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坚持优先不动摇

5年间,新一轮标准化学校建设、重点县基础教育提升工作等全面实施,至2015年9月,全省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78%,95%的中小学校实现了千兆到校,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实现“班班通”;5年间,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并顺畅运作,每年有不低于15%的骨干教师参与交流,人事关系随教师从原学校迁走,并在补助和职称评聘上为教师交流预留出一定的转换空间……

翻开“十二五”浙江教育事业的画卷,不难发现,我省始终紧贴民生节奏,努力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一寸土地。而一系列进程得以大手笔推进的背后,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考。浙江教育人知道,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并且关键要落到实处。

没有教育的优先投入,就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更谈不上推进教育公平。为此,湖州市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使财政总支出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高于省核定的比例,并征足用好教育费附加,统筹安排相关政府性基金用于教育,要求各级政府将土地净出让金的2%~5%用于教育。台州市在“十二五”投资盘子中,加大了对教育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统筹安排教育专项经费。丽水市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学校建设项目46个,计划投资39.7亿元,其中,市本级(含丽水经济开发区)规划学校建设项目11个,计划投资11亿元。同时,全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267个,投资17.2亿元,其中市本级4所,投资1.42亿元。

简单的数字背后,彰显出各地推进教育公平的有力决心。从提高生均经费到改善教师待遇,从修缮中小学校舍到建设高水平大学,从配置中职学校教学设施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一项项地方政府的切实投入,正在给教育事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一项项办学条件的显著改善,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教育优先、教育公平的实惠。

 

呵护每一名学生

田太阳是一个布依族男孩,今年3月,他跟着打工的父母从江西来到龙游,就读于龙游工业园区内的北辰小学。“这里的学校比老家的好太多了,教室很宽敞,体育器材和图书也很多,老师对我很亲切,而且特别尊重我们。”据该校教师黄彬介绍,北辰小学是一所公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自2013年投入使用以来,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涵盖14个民族。学校以“疆有界,爱无限”为校训,悉心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成长与教育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园区企业职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

本着“呵护每一名学生”的原则,“十二五”期间,我省通过组织开展“送教上门”、落实随班就读、加大特殊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普及程度,目前全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5%。同时,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和环境,全面升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营养改善计划,累计投入爱心营养餐资金14.5亿元,让352万人次中小学生吃上了“爱心营养餐”。

201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我省就地参加高考升学政策,当年即有982名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异地高考,占到同期全国异地参加高考学生数的22.4%。2015年,5600余名外省籍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异地高考,他们与本地考生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其中的4699人被高校录取。我省还把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扩大到高中教育段,全省普通高中对低保家庭子女等五类学生给予免学费、代管费的资助,并建立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制度,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所有在校生免除学费。

 

阳光透明“零择校

现在家门口的学校就很好,谁还会花一大笔钱跑大老远的路去择校。像我儿子马上要读的这所农村学校,可一点儿也不比城区学校差。”家住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的王女士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她是看着村子附近的中学一天天变样的。“几年前这里教室简陋,操场是老式的晒谷场,学校没有任何电子教学设施。如今,新教室明亮宽敞,还配上了簇新的多媒体设备。

十二五”期间,我省出台了“史上最严格择校令”,严格控制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择校行为。同时,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全面推进阳光招生和阳光收费。到今年,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已向社会公开宣布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零择校”。

唯有实现公平教育,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才能让学生无校可择。“十二五”期间,我省各地通过补短板、抬底部、促均衡,加快推进名校集团化、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薄弱学校改造、百万学生餐饮安全、校园饮水质量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重点县等一系列工程,使得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实现了大幅提升。去年11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2014)》显示,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公平指数最高的是宁波,杭州紧随其后。

如今,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教学质量越来越高,成了浙江老百姓的普遍感受。我省还相继启动和实施了“校校通”工程、通用技术教室建设、探究性实验室建设、数字校园建设、电子书包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终端设施配备不足、网络建设落后、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欠缺等现状,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公平地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过去的5年,浙江摁下了教育公平的快捷键。

      《浙江教育报》12月23日1版  http://www.zjjyb.cn/jyb/yaowen/1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