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一个专业的供给侧改革

18.04.2016  15:45

供给侧改革,岂能让职业教育走开?这是绍兴市柯桥区职教中心校长赵百源最真实的想法,也是他最想做的一件事。

开年过后,该校就忙不迭地开出了一个服装O2O终端经理人班,合作方是当地的两家服装企业。像诸氏方圆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也亲自登台,给学生们讲解卖场“六维营销术”,这堂开在实训室里、有说有做的课气氛非常热烈。

在此之前,一位1989届毕业生给学校师生作了一场讲座。他直言,中国的服装产业如果不加快供给侧改革,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关门。赵百源对此触动很大,他想的是,职业教育能做什么?

 

面临式微的窘境

发出“关门预言”的是李雅建,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他做的是加工贸易。那个时期,不仅各类服装企业蓬勃兴起,职校服装专业同样也欣欣向荣。“据我了解,当时全省有近40所职校开办了服装专业。”作为柯桥区职教中心服装专业元老兼绍兴市服装工业协会秘书长,周雪峰直言,这是“黄金十年”,不仅招生数量多,录取分数线高,而且毕业生供不应求,柯桥区很多服装企业老总或设计师都毕业于那个年代。

2002年,郑小飞从一家企业跳槽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当教师,但他很迷惘,因为那个定位模糊的服装专业看上去没什么亮色。“毕业生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强,就像一杯水洒在泥土上,很快就没影了。”他说,这是职业院校的办学“通病”,如果把这杯水倒在脸盆或杯子里,又会怎样呢?

一个高劳动密集、低生产效能的产业必将面临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差等发展瓶颈,一旦遭遇金融危机,就有可能演变成为致命的短板。周雪峰告诉记者,虽然要迟上两三年,“但产业兴衰的信号最终一定会传导到校园里”。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后,很多职校的服装专业或消亡或面临着式微的窘境。在绍兴市,大大小小算起来,坚持开办这一专业的职校如今也只有3家。

              

压力下的尝试

2009年1月,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消除,一家女装领军企业达利公司与杭职院联合成立了达利女装学院。郑小飞说,企业和学校都有需求,不改革不行,“可以算作是供给侧压力之下的一个尝试”。据介绍,新学院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培养“大一统”的服装专业人才,在整个产业链中,他们选择把目光聚焦在制版工艺上,以设计和制作女装为教学的主攻方向。

而在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职高,学校则开始不断地对服装专业进行细分,先后推出了刺绣、蜡染、展示等方向。2010年,学校还开发出“巧之秀”女装品牌,把刺绣、印染、摄影、电子商务、服饰品、成衣以及家纺用品等整合在一起,并吸引了多家企业共同参与。在校长缪新看来,不走出这一步,包括服装在内的很多传统专业都将面临考生与企业“用脚投票”的尴尬境地。

周雪峰早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职业院校里,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往往最不受学生待见。趁着牵头全省服装课程改革的东风,2007年,柯桥区职教中心成立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服装技术设计服务区以及由专业教师出任总设计师的产品开发工作室。一年后,工作室就举行了2次品牌发布会,在国内大中城市开出20多家高档专营店。这种强烈的存在感让师生们觉得从事服装行业“还是很有奔头”。

           

担起改革的先导

10年前,李雅建就在思考服装企业的转型,他准备尝试“私人定制”,从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生产。应该说,这样的认识相当超前,但他发现自己的决策得不到有力的人才支撑。记者了解到,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就业人口高达2000万,其中70%是农民工。但依靠他们来实现向品牌设计、产品开发、时尚营销、生产管理等高层次的创新转变,显然不现实。李雅建直言,职业教育应该担负起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先导。

去年11月,他决定回到柯桥区职教中心,与母校合作设立“博雅班”,采取依托3D立体裁剪、“互联网+”试衣等新技术、新设备,校企共同参与的育人模式,布局服装定制产业。与此同时,东方舰服饰、诸氏方圆服装、泡泡噜服饰等企业也与该校达成了开设时尚营销专业的意向。在赵百源的心里,服装专业应该走一条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改革之路,尽量减少专业不适应、素质不适应的人才供给。

其实,这些年我省着力推进的理实一体化、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以及现代学徒制等改革,实际上都属于供给侧改革范畴。”浙江大学教授方展画告诉记者,传统的职业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不从实际需求出发,无关的东西学得太多,因此很容易造成供给过剩。他认为,只有改变育人方式,增强学生的选择性,推进个性化培养,才能让职业教育不被市场与生产实践远远地抛在身后。

浙江教育报》2016年4月18日第2版    http://www.zjjyb.cn/jyb/zhxw/13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