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房地产勇立潮头的这些年 致敬住房制度改革

29.10.2018  14:23

企业:生生不息

在千千万万的浙江中小企业走南闯北,前仆后继,生生不息,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浙商”风景线。鲁冠球、宗庆后、李书福、马云等优秀企业家群星闪耀,成为影响世界的著名人物。

浙江房地产企业是浙商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0年代开始,就活跃在大江南北许多城市里。到2000年,在停止福利性实物分房、加快公房出售和上市交易、发展房地产金融等改革措施推动下,浙江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供需两旺”的繁荣景象,全省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700多家,还有许多开发企业随着浙商群体活跃在全国各地,被称为房地产的“浙江现象”。

浙江现象”的背后也意味着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优秀本土企业的崛起,他们是浙江省房地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20多年来,在宋卫平、戚金兴等优秀企业家群体带领下,一批有竞争力的优秀开发商在浙江大地上辛勤耕耘,在产品品质、创新能力、经营战略、社会责任等方面不断追求,为城市发展、经济繁荣、家庭富裕、社会和谐和国家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追求高品质是浙江房地产企业的基本特征。在优秀企业的带动下,浙江房地产企业普遍重视产品品质,赢得了市场青睐和行业认可。顺应市场需求变化,重视科技应用和产品创新,成为引领行业进步的基本力量。从2007年起,浙江省先后有38个项目获得全国广厦奖,一批优秀住宅小区列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许多住宅小区积极对照国家标准开发建设,通过了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带动了城镇住宅综合品质的不断提升。

良好的人居品质除了依托高质量的住宅开发建设,还要依靠物业管理和服务。浙江房地产企业十分重视物业服务,多数开发商都不惜代价,持续投入,把优质物业服务作为自己品牌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2014年度“广厦奖”首次将物业服务企业纳入参评范围,浙江省有7个项目和物业公司入围“广厦奖”,是全国获奖数目做多的省份之一。在2016年初中物协发布的2015中国物业管理综合实力百强榜中,绿城、南都、银亿、亚太酒店、浙大新宇、永城、开元、金都和滨江等9家浙江物业管理企业进入了全国百强。

经过市场的洗礼,浙江房地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全国房地产行业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等单位发布的排行榜单,2011-2014年浙江房地产企业入围全国百强家数分别为5家、7家、12家和16家。目前,已经有20多家浙江房地产企业进军资本市场,为企业完善治理机制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随着2006年万科整合南都高调进入浙江市场,越来越多的全国性开发商义无反顾地进军杭州和浙江其它城市,打破了本土开发商占主导地位的行业格局,带来了许多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标志着浙江房地产市场进入百舸争流的新阶段。

到2007年,浙江房地产市场与全国一样,进入了阶段性发展高潮,全省拥有3000余家房地产公司,其中既有绿城、滨江、金都等本土知名企业,也有万科、中海、保利等全国性开发企业,但大多数仍然是中小型民营房地产企业,行业内优胜劣汰和逐步整合将成为一种趋势。

2010年,中国房地产调控进一步升级,限购限贷为主的行政性管制不断强化,严重抑制了浙江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2015年房地产“去库存”政策来袭,浙江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起舞。在政策和市场不确定性影响下,这一时期浙江房地产市场上本土开发商地位降低,全国主要开发商则大举进入。随着融创、融信、旭辉、恒大、碧桂园等企业全面进军浙江三四线城市,浙江房地产业正在演绎更加精彩纷呈、群雄逐鹿的景象,成了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兵家必争之地。

随着浙江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在国际贸易战和国内去杠杆的双重压力下,浙江房地产企业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批中青年企业家已经走上前台,担当重任,相信在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的努力下,浙江房地产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家庭:

买不买房

家庭是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参与主体和受益群体。80年代初期,浙江城镇居民住房十分困难,1980年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只有9.4平方米。1990年代以来,住房建设突飞猛进,浙江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长期位居全国第一,住房品质不断提高,居住环境日新月异,成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成果。

对老百姓来说,除了住房条件改善带来的获得感,更加纠结的是房价上涨产生的“财富效应”。从1995年到2017年,浙江省商品房销售均价增长8.9倍,高于同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7.2倍的增幅。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在“买不买房”的反复纠结中,在什么地方拥有几套房子,最终成为家庭财富积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事实表明,过去20年来,购房是家庭最有效的投资方式。

在杭州市区,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更加显著。据统计,2014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约15450元/平方米,2017年上涨到了24400元/平方米。如果2014年在杭州以平均价格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三年后大约可以增值90万元,相当于2017年杭州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6276元的16倍。房价大幅上涨“教训了”坚持不买房的家庭,鼓励了以“炒房团”为代表的投资客,买房问题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有房家庭享受房价上涨带来财富效应的同时,需要购房的“刚需家庭”却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以杭州为例,2017年和2018年6月的房价收入比分别达到16.2和16.3,新进杭州的青年家庭,如果仅仅依靠自己收入积累,只能“望房兴叹”。一些家庭举全家几代人之力购房,或者为了购房每月按揭还款压力巨大,都将严重影响家庭正常消费,降低整体生活品质。

2017年以来,“限价”措施管住了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出现了新房与二手房“价格倒挂”现象,形成了“套利”机会,激发许多“沉寂的购房资格”加入了“抢房”和“摇一摇”大军。对于需要买房的家庭来说,除了资金不足的困难,还要面对“运气不佳”的“折磨”。

当然,无论对于坐拥多套住房的“富豪家庭”,还是对于千辛万苦贷款买房的“房奴家庭”,或者高杠杆投资购房者来说,高企的房价和严厉调控的利剑也使他们焦虑不安。

回顾20年来家庭参与房地产市场的历程,前10年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住房价值快速积累,是获得感十分显著和普惠制的“幸福时光”。后10年政策调控不断,市场虽有波动,但房价持续大幅上涨,住宅市场的投资属性日益显著,许多家庭出现了纠结、困惑、迷茫甚至绝望。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过去,不管你是庆幸还是后悔,都要笑着面向未来。现在再问买不买房,仍然无法得到简单答案。不同的家庭身份、财产和收入状况,决定你的选择空间,需要按照“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从长计议”的思路具体分析和决策。分几大类来看,首套自住,有合适的尽快买吧;功能改善,合意就买;资产配置,优化结构;炒房投资,风险自担。

城市:

换了人间

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生活品质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19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社会从温饱阶段进入小康阶段,启动房地产市场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大规模、快速城市化模式”的现实选择。20年来,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房地产不负众望,对城市化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在全国各省区处于领跑地位,2017年达到68%,已经进入城市化后期。

在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的数字背后,老百姓感受更直接的是城市功能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品质越来越好,的确能够“让生活更美好”。

1998年,杭州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发展战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大规模投资住房建设,实施安居工程,完善住宅物业管理,增加园林绿化建设,在水、大气、噪声污染控制和拆除违法建筑等方面也成效显著,使城市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据此,杭州市政府获得了2001年世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旨在“表彰其通过大规模的住房及基础设施投资,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钱塘自古繁华。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杭州城市建设和管理日新月异,杭州城市知名度、幸福感在国内领先。2009年,时任杭州市长蔡奇主持了一项“市长课题”,组织浙江大学、经济学人智库、杭州市建委等单位合作,研究如何进一步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对宜居城市的研究和探索,明确了什么是宜居城市、如何评价宜居城市、怎么建设宜居城市等三个核心问题,十年来深刻影响了杭州城市发展战略和策略,其成效在2016年G20峰会期间得到广泛称赞。

面向未来,浙江省进入了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将引领城乡协调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房地产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变化,但作用方式将会调整和升级。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加快,我们期待更加美好的明天。


(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