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12.04.2016  19:03

浙江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办学优势,探索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相统筹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校内外力量,加强跨部门协调,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工作。二是创新管理改革。制定相关文件制度, 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创新创业,帮助处理好创业与就业、学业之间的关系;允许师生创办的企业向学校申请其完成的成果在3年内免费许可使用,提高师生创业的技术竞争力,降低创业成本。三是优化资源整合。在校内建设800平方米的紫金创业苗圃,与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北部软件园、良渚育成创业中心等园区合作共建创业实践基地,降低学生创业成本,提供专业化指导。利用校友资源,设立“紫金创业元空间基金”等扶持资金,协助优质创业项目与资本对接。


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的教育教学体系。一是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整合课程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等课程;设立创业教育博士点,开展创业教育方向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辅修专业,强化创业精英教育,累计培养学员1000余名。二是建立导师带徒模式。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发挥“传帮带”作用,搭建以浙商企业家“导师带徒”为核心模式、以“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为代表的高端实践育人平台,学习浙商创新创业精神。三是强化创业实践训练。建立e-WORKS创业实验室等实践基地,完善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举办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创,仅“蒲公英”一项竞赛累计就有1200余支团队、8200名同学参与,培育了多个资产规模过亿的优秀创业团队。


拓展科教协同与国际交流相贯通的政产学研体系。一是共享创新平台设施。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和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推动优质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设施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在科技创新中激发创业意识、孵化培育创业项目。二是创建创业生态区。围绕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与西湖区人民政府共建“紫金众创小镇”,在学校周边打造集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公共服务、创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社区,搭建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和师生联合创新创业的“梦工厂”。三是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渠道。与硅谷海纳百川孵化器、中关村硅谷瀚海孵化器、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等建立合作关系,依托浙江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联合基地创新创业枢纽群建设,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融合与发展,提升学生创业的国际化视野。


营造以文化涵育与品牌活动相依托的创业文化氛围。一是涵育创新创业文化。从“求是创新”的文化根源出发,将浙江省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浙大校训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依托于“高校与企业,教学与实践”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无边界共同体”。二是培育品牌活动。精心打造“浙江大学勤创节”“浙江大学创业点子秀”“众创纪元”和“创客训练营”等多个校内品牌活动,组织学生暑期赴硅谷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举办项目路演和对接会。三是加强媒体宣传。编辑出版《创业浙大》刊物,宣传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利用新媒体平台主动发布创新创业信息,推送优秀校友成功创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