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司法保护助力创新发展

26.04.2016  12:36
  案件数量持续增长、审理难度不断加大、审判质效稳步提升、保护力度不断加强……2015年,人民法院积极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导作用,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司法能力和司法公信力。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显示,2015年人民法院共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49238件,审结142077件。与2014年相比,这一数字各有增加。据了解,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五省市收案数量持续在高位运行,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数约占全国法院该类案件总数七成。
  司法逐渐成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主渠道。然而,维权成本高、周期长、举证难、赔偿低一直是制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瓶颈。近年来,浙江法院加大保护的价值导向,抓住薄弱环节,精准发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如何实现有效衔接?互联网电商平台的知识产权该如何保护?近日,记者在浙江省各地进行了调研走访。
  “互联网+审判”:网上法庭提供“网购”般诉讼服务
  浙江是互联网发达省份,汇集了阿里巴巴、网易等全国知名互联网公司,电商企业众多,交易量激增的同时,交易纠纷也迅猛增长。例如,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2013年至今共受理各类涉网纠纷2348件,其中涉电子商务平台的著作权纠纷、商标权纠纷案件占79.8%。
  目前,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网络科技公司等网络企业已成为知识产权纠纷高发主体。2015年修订的《浙江省专利条例》率先将电商领域专利侵权纳入地方性法规。去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在浙江成立了全国首个电商专利执法调度中心——中国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维权协作调度(浙江)中心,探索开展跨区域电商领域专利执法维权协作。
  “电子商务纠纷具有跨地域的特点,各项证据材料均形成于网络环境,不论是电商经营者还是一般消费者,均面临远距离诉讼的不便,对网络化司法服务提出了迫切需求。”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李奕说。
  网上纠纷网上解决。为适应涉电商纠纷的不断涌现和升级,杭州法院探索“互联网+审判”建设,在全国率先打造电子商务网上法庭,通过最大限度实现网络证据在线一键式引入,为公众提供“网购”般便利的网上诉讼服务。
  据介绍,杭州法院2015年起主推“浙江法院电子商务网上法庭”,并于8月13日正式上线。自此,涉电商纠纷的起诉、调解、举证、质证、开庭、判决等各个诉讼环节全程网络化,每个步骤都即时连续、记录留痕。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电子商务诉讼指导办公室主任张政表示,网上法庭充分利用各电子商务平台现有的技术优势和数据资源,实现无缝对接、数据共享。原告方在“浙江法院电子商务网上法庭”网页界面注册登录在线发起诉讼后,网上法庭会自动提取电子商务平台的当事人身份信息、网上交易过程及各类表单数据。
  “一般庭审活动在30分钟内即可完成,使全国各地的原告可以用零在途时间、零差旅费用支出,随时针对遍布全国各地的被告提起诉讼。”李奕说,目前,浙江电子商务网上法庭已实现与淘宝网、天猫、聚划算、蚂蚁金服小额贷款平台、阿里巴巴中文站等平台的对接。同时,凡是起诉至网上法庭的涉电商平台案件,均将向电商平台投诉作为前置程序,充分发挥电商平台自我净化作用。
  多渠道优势互补:建立司法与行政保护联动机制
  “浙江法院2000年就开始了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之路,为创新型省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据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国猛介绍,目前,浙江省11个中级法院均设立知识产权庭,专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其中10个具有专利案件管辖权;32个基层法院具有版权、商标、不正当竞争等部分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
  其中,义乌市人民法院具有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部分专利案件管辖权,是全国第一家有权审理专利类案件的基层法院。记者了解到,知识产权的“三合一”审判与“诉调对接”在这里独具特色。
  早在2007年7月,义乌法院便率先在浙江省开展“三合一”审判试点,由知识产权审判庭统一审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义乌市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负责人王亚萍指出,与全国其他“三合一”审判试点法院相比,义乌法院审理的刑事、行政案件数量最多,且涉外案件多,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之间紧密衔接,形成保护合力。
  多渠道联动保护机制让知识产权保护更有力。例如,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与省工商局建立企业信用评级合作机制,工商系统在评选省著名商标时需向法院了解相关企业知识产权纠纷信息,如果被评选企业有严重侵权行为的将被取消评选资格;义乌法院会同检察院、公安局、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建立“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联合保护工作机制”,每月向义乌商城集团通报以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户为被告的知识产权侵权判决,作为集团对经营户进行扣分或收回商位的处理依据。
  据介绍,浙江法院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从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选任专业型人民陪审员制度,先后选任200余名专业陪审员参与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搭建起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良性互动的桥梁。比如,绍兴中院聘请清华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绍兴市科技局原局长贾良荣担任专业审判员,他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认真依法履职,自聘任以来共参与审理了以专利纠纷为主的知识产权案件182件。
  在强调案件判决的同时,浙江法院也十分重视诉讼调解对于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规范市场竞争的功能。如正泰集团诉施耐德公司专利侵权纠纷案,是迄今国外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侵权的最高标的额赔偿案,承办法官充分发挥司法智慧,耐心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了补偿额达1.575亿元的全球和解协议,化解了双方在国际国内长期存在的知识产权争议,创造了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市场环境。
  (小标题)第三方平台维权:打造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升级版
  前不久,义乌市义亭镇一家工厂伪造“七度空间”注册商标200余万个,工厂负责人冯某被义乌市人民法院判刑。随后,冯某向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然而,在半年之前,被侵权的福建恒安集团就已拿到了18万元赔偿款。福建恒安集团之所以能够这么快拿到赔偿,义乌市知识产权诉调对接中心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义乌市国际商贸城4区北大门3楼,义乌市知识产权诉调对接中心的牌子格外亮眼。这里是全国首批吸收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知识产权民事纠纷诉调对接的第三方平台。据了解,在知识产权业务相关职能部门工作3年以上,或者从业5年以上、有丰富知识产权案件办理经验的律师才能在这里担任调解员。
  浙江泽大(义乌)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慧玲就是诉调对接中心的一名优秀调解员。2015年6月,受义乌律协的推荐,王慧玲参加了诉调中心的筹备会议。“以前做知产类案件都是和法院以及行政机关打交道,从来没想到还可以有一个第三方的公益平台。”王慧玲说,目前,义乌市知识产权诉调对接中心现已成为义乌展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重要窗口。
  作为一种重塑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尝试,宁波市启动了“知识产权综合运用与保护第三方平台”试点。依托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的技术支撑,该平台具备知识产权诉调对接、知识产权运用转化、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信息和知识产权宣传研究等机制,服务社会功能更强,社会参与度更广。
  其实,浙江是全国最早开展知识产权民事纠纷“诉调对接”的省份之一。据了解,2012年12月以来,浙江省全面推进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累积办理诉调对接案件2000余起。如中国(温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接受温州中级人民法院委托,对西门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有限公司诉浙江中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侵害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进行调解。
  同时,浙江省各地法院还不断巩固完善符合当地审判实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模式,如余杭法院与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中心的涉网纠纷诉调对接机制、海宁法院与海宁市家纺知识产权调解委员会的涉家纺知识产权委托调解机制等等。2015年,浙江省法院通过各类诉调对接机制处理的知识产权纠纷共计6748件,其中调解成功3050件。
  “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收案量从2011年的7597件上升至2015年的16999件,年均增长率达22.3%,远高于其他民商事案件,说明知识产权司法需求远未达到饱和状态。”陈国猛表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浙江法院坚持加大保护的总体导向不动摇,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机制优势,努力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来源:中国经济网
1-7月浙江网络零售逆势增长10.6%
  中新网杭州9月14日电(记者 郭其钰 实习生 苏礼昊)14日于杭州举行的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奎介绍,1至7月,浙江累计举办促销费活动近1600场次,实现网络零售额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10.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