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历代灾荒治理与社会救济》成果简介

30.09.2015  20:33

 

浙江历代灾荒治理与社会救济》是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11年的一般课题,课题负责人为项义华。课题著作于2014年12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浙江历代灾荒治理与社会救济作为研究主题,以史料为据,从个案分析入手,对唐代以来浙江治水、救荒、防火、减灾、仓储、赈济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深入分析灾荒的成因、后果,灾荒发生的社会环境及产生的社会影响,政府和社会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治理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建构的层面总结经验教训,发掘对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从资政资治的角度来看,把防治自然灾害和政府治理、社会救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历代浙江政府和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维护人权、保障民生、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强化社会自救和再生能力、促进社会稳定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总结全书,可以发现浙江历代的灾荒治理与社会救济有三个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今日借鉴,而且这三个经验在荒政研究中,也是比较前沿和具有一定创新的价值。

第一,平衡国家与民间力量,建构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救灾体系。 国家和民间在救灾活动中各有长处和短处。一方面从政府救荒而言,尤其是中央和省政府的救荒,具有资源多、辐射广、规划性强、专业性强等优势,是民间救荒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另一方面民间救荒具有快捷性、细致性,以及对社会善良力量的引导上,其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作者提出国家必须与社会相互协调,建立一套国家与社会协同的救灾体系,这是较为理想的救荒方式。

第二,完善行政体制,增强救灾能力。 传统中国的救荒主要责任在于政府,因此政府的救荒能力和行政效率直接影响荒政的实施。历代荒政广受诟病就在于传统帝制下官员腐败,行政效率低下。本书在总结历代荒政的经验时,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论述自唐宋以来历代政府实施荒政中的革新措施及其成果。如果一项政策被中央高度重视,甚至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则能够动员举国力量,对各级官僚层层施压,其发挥的效果又是一般体制所难以企及。救灾一旦关系国家安危,只要一个王朝还具有合法性与足够的财力,举国体制往往会动员起来,从而到达较好的效果。

第三,防灾重于救灾。 传统中国由于高度重视救灾,因此救灾的理念在历史上也不断创新。唐宋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防灾的重要性,本书在论述浙江地方政府推行荒政时,也多次论述水利建设,从唐代圩田、塘堰、河湖堤坝和海塘等水利工程,到明清沿海大规模的海塘建设,都说明历代政府重视水利,并使防灾重于救灾的政策切实得到了落实。中国的备荒仓储也是防灾的重要手段,尽管由于财力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仓储在救荒中的作用在很多时候非常有限,但是作为一种长期施行的防灾措施,也能够说明传统中国对于防灾的重视。(科管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