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卷作文题“文章与人品”好写吗?

08.06.2015  16:32
  昨天,2015高考首日,除了天气由晴转雨,杭州风平浪静,46870名杭州考生,顺利完成了语文、数学考试,没有一个迟到。
  而这几年,一个大背景是:全国高考参考人数持续走低。实际上,除了人口因素,在很多人看来,高考似乎不再是通向未来的唯一路径。
  那还有什么需要过分担忧呢。当孩子走出考场,啥都别问,毫不犹豫地给他一次击掌,一脸笑容,一个拥抱。
  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借用杭二中校长叶翠微的话:“世界这么大,高考算什么,我们玩转它。
  高考
  官方声音
  首日平稳 未出现异常情况
  今年杭州市区实际安排考点24个,包括单列的杭师大附中新疆班。其中含20个普通考点和单招单考4个考点,另安排备用考点1个,均为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昨天市区有4个考生丢了准考证,临时到市教育考试院补办;3个学生因身体原因启用备用考场。
  江西被曝高考组织替考事件后,市教育考试院表示,杭州在诚信高考上做了很多工作:考前身份核实,每个考场有视频监控,考场内手机信号屏蔽,以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
  今年杭州全市普通高考(含单招单考高职)实际报考人数为46870人,比去年减少2636人。这是杭州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3年下降。
  高考
  直击现场
  满满的都是爱 家长没那么紧张了
  最小助考员:几个月大
  杭高校门口,一位穿着红色短袖的女士,怀里抱着看起来只有几个月大的宝宝。在考点门口,她们格外显眼。
  原来,这位带娃上阵的是杭高的一位政治老师,同时也是高三年级组长。昨天,她带着宝宝来到现场,为自己的学生加油鼓劲。
  最新鲜助考:专业推拿
  市区另一考点,三位身着蓝色马甲,戴着卫生口罩的推拿师在为家长免费提供推拿服务,或捏或按,享受推拿的家长一脸惬意:“舒服啊。
  在考点外为家长解压,这个方式新奇又实用。在闷热天里享受专业按摩,家长多少缓解了等待的焦急。
  一位推拿师表示,今年高考他们在各考点安排免费推拿,还讲解养生知识,希望借此帮助考生,改善考生的饮食和生活,“备考也要好的生活习惯,不然影响考试状态。
  最体贴助考:发小物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招生志愿者协会,每年高考都会来考点。
  十几位杭电学生穿着亮眼的海魂衫,拉起加油海报,一起喊着:“大学那么美,我想去看看!”一时吸引了很多家长注意,围上来询问这所大学的情况,杭电学生热心解答。
  协会成员之一的顾雅倩,在考点门口给考生发笔等小物件。她说,不希望学生因为小事儿着急,小东西都很实用、贴心。
  最温暖助考:陌生祝福
  每场考试结束,两位穿着印有浙师范字样的短袖,脸上画着“加油”红色油彩的女生,不停地给出考场学生递上一张书签,并送上一句:“同学,加油!”毫不相关的陌生人,带来的鼓励很温暖。
  其中一个女生叫卢榆增,正在浙师大读大一:“当年我也收到过陌生人的鼓励,我觉得陌生人的鼓励更有用,所以今年我也来了。
  最方便助考:就近吃住
  张妈妈住市中心,儿子读杭二中。如果从家里赶考,路程太远,所以张妈妈4月份就订好宾馆,离学校5分钟路程。张妈妈说,除了近,还要尽量避免同学间对答案,怕影响心情。考试期间的中晚饭,也都在附近饭店安排。“点了儿子喜欢的菜,饭馆做菜也不重样,给孩子一个愉悦的心情。
  杭二中有些同学没订到宾馆,学校允许学生申请住宿舍,都是一人一间,很安静,家长也可陪住。
  高考
  语文作文
  名家谈浙江卷作文题
  部分考生说今年语文考题很新颖,有的题目出乎意料。考试一结束,作文题也在网上传开。有人说题目初看难度系数不高,但写起来有难度。
  昨天,我们联系上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浙大哲学系副教授王俊,请他们谈谈作文题。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自定;明确问题,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
  高考
  作文杂谈
  高考第一天,是一年一度的互联网“讨论盛宴”时间。
  2015年各地高考作文是这样的:北京:“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或“深入灵魂的热爱”;天津:范儿;四川:看老实和聪明;湖北:喷泉与泉水;上海:造就和谐自我;广东:感知自然;山东:丝瓜藤和肉豆须;江苏:智慧;重庆:等待;湖南:有一棵大树;福建:走路;安徽:蝴蝶翅膀颜色……
  浙江卷的作文题,网民讨论很热烈。杭师大文创院院长、文学评论家夏烈:“文如(是否如)其人”?我照例写小说,题目就是《分裂》。讲一个古代官员,白天台上念念致朝廷的发言,晚上笔名写写官场小说,遇见老同年,谈谈儒释道拯救与逍遥……哪个人格是他自己?哪些文字不是他自己?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苏打汽水儿”:浙江卷是有意思、有思辨性,可以谈得很深入的社会性问题。
  “kily223ko_单单调调”:浙江卷题目精妙,因为前后两句根本不是悖论,发挥空间也很大,分分钟钟脑补出各种不同切入角度,不像通常的文题思维受限,考生的笔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通过一篇文章测出。
  “浙江黄珊”:我大浙江每年高考作文题都能走出一个新高度,材料文化韵味浓厚,没有文化知识储备大概难下笔。文人有好的作品不一定有好的人品,例如著有诗集《女神》的郭沫若,他是饱受争议的;相反,没什么出彩作品的人反而受人尊敬爱戴。
  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的花
  陆春祥(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说实话,这个题目有些难度,一是难理解,二是生活少,不贴近。
  这两则材料,综合起来,是说文章(或艺术)与人品的关系。我觉得可从主副两个角度去理解。
  先说副角度:不能因人废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同样,作品和人,没有绝对正比例关系。品行差,不代表技艺一定差。希特勒阅读也是如饥似渴的;李绅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条件优越后却奢侈得很;有一种说法,宋体字的创造者是秦桧。
  唐朝作家张鷟的笔记《朝野佥载》里说著名诗人韦庄很吝啬:韦庄读过很多书,但非常小气。他家里做饭,米要一粒粒数过,柴火要一斤斤称过,烧肉时,如果碗里少一块肉,他都会发觉。韦庄有个儿子,八岁就死了,夫人用漂亮的服饰装敛他,韦庄却将儿子的衣服剥下来,用旧的草席裹着尸体。葬完孩子,他仍然将旧草席拿回家。一边走,一边哭,很悲伤。
  所以,副角度,对这样不统一的要仔细分析。
  再说主角度: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德行统一。出题者的主要意图,可能也在这。
  基本规律是,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的花朵。
  第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有责任,守礼节,能担当的人。千百年来,一直遵循。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人处事,都要求高度统一,为文为艺,自然也不能超越这个道德大框架,这是起码要求。所以,一旦有言行不一的人出现,就会被集体指责。纵观历史,副角度出现的例子不是很多。如果孔孟的德行有诸多缺陷,我们还能这样长久尊崇吗?
  第二,儒释道三家中,那些积德行善、迁善改过的观点,凡是教人向上向善的,也是一种倡导,一种补充。总之,它们也是大环境的营造者。这样的环境,也要求文如其人、艺如其人,一旦背离,会立即遭人谴责。
  第三,我们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法治、和谐等,都要求为人为文为艺高度统一,这样的作品,才会教育人影响人。所以,现实社会中,一旦有名星涉黄涉毒,广电总局就会要求禁止播出。如果岳飞是个流氓,你还会声情并茂地背诵《满江红》吗?
  土壤和花朵,应是正比例关系。但,大千世界,变也是规律,人无完人,何况现实社会本身就是复杂体,良莠并存。
毒药和良药的区别,就在于剂量是否得当。
  从出题者意图解析高考作文
  王俊(浙大哲学系副教授)
  何为人品?人品是对一个人一生的道德行为操守的外部评价,评价是个解释活动。而文章是一个人在某个阶段书写的文字作品。二者是否一致,完全是解释学的工作,并非一锤子买卖。从这个角度看,题目缺乏背后可思考的空间。
  当然,我们可以察觉出题者可能的意图:想用“文章与人品的一致或背离”构建一对具有道德意味的对立,前者是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要求或知行合一的伟大儒家传统,后者则是现实生活中现象与本质分离或道德上不诚实的事实,写作者要去找两个方向的例子证伪或证实,当然都是不难的。关键问题在于,人品与文章的一致或者知行合一,即便在前现代语境下,也是一个道德修养上的要求(应然),而非一个事实命题(实然)。古往今来不乏先贤哲士做到一致的,但也更有茫茫众生做不到的。因此把一个应然的道德命题当作一个事实命题来谈,本身就错乱了,更何况还设定了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所以至少要在命题中加上“应当”二字,明确地把讨论限定在道德讨论的“应然”范围,不然所有论证最终都是一锅乱炖。
  我会把题目理解为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文章”是现象,“人品”是本质,在前现代文明传统中,现象极有可能是不可靠的,现象掩盖了本质,求知就是对虚假现象的排除。而在现代的现象学话语中,现象与本质的分离对立则从根底上被取消了,现象即本质,用高考题的话语来说就是:文章即人品。从没有一个生而俱来的现成“人品”,文章言行皆人品,这样说的话,二者“背离”根本就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