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力推戏曲进校园传承传统戏曲文化

01.03.2017  12:07

  浙江是戏剧大省,南戏的发源地,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浙江省注重发挥地方戏曲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扎实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一、突出政策扶持,定好戏曲传承“发展图

  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省大中小学校应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安排设置戏曲通识教育教学课时。规定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不少于1场的优秀戏曲演出。在全省大中小学校逐步建成一批校园戏曲传承教学基地。增加“浙江省高雅艺术民族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戏曲演出比重,扶持面向大中小学校师生的惠民性戏曲演出。完善戏曲教育教学体系。《实施意见》的出台对戏曲进校园作了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推动地方戏曲振兴发展和促进戏曲进校园提供了政策支持。自2008年开始,积极实行政府出资采购演出服务,将传统戏曲演出送到全省大专院校。组织戏曲教育走进金华、衢州、丽水260多所中小学校校园。2015年7月至今,共组织300多场次戏曲送到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

   二、突出人才培养,守好戏曲传承发展“保障线

  一是强化专业院校教学培养。依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杭州艺术学校、金华艺术学校、绍兴艺术学校、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武义兰香艺术学校等专业院校强化人才培养,特别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采取与戏曲院团师资共享、定向委培的“订单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二是推进专业师资力量培养。充分发掘现有戏曲教学能力的人才建立专兼职戏曲教师队伍,包括现有教师中的戏曲爱好者,具有戏曲基础的音乐教师、具有戏曲专长的在校学生、来自专业院团的志愿者和学校聘请的戏曲工作者,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戏曲专业培训,有效缓解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三是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严格执行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保证学校艺术课程课时,其中音乐课程小学每周2课时,初中每周1课时,高中必修54课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教学资源,积极参与地方戏和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继承工作,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程质量。

   三、突出改革创新,把好戏曲传承发展“导向标

  一是创新发展戏曲教育新模式。支持艺术院校与戏曲团体、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间协同合作,创新发展浙江戏曲教育新模式。切实落实戏曲表演专业生均拨款制度,率先实现我省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免学费。二是创新“双向进入”机制。加强浙江音乐学院(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专业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戏曲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建立非遗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逐步形成覆盖完整、层次清晰、上下贯通的戏曲教育教学体系。三是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加基础教育兴趣特长类艺术类选修课程,包括歌唱、演奏、舞蹈、戏剧表演等。在2011年教育部命名的第一批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我省有15所中小学入选,其中很多学校在开展戏曲等各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如余姚市肖东第一小学的姚剧,入选了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典型材料。

   四、突出传播普及,打好戏曲传承发展“组合拳

  一是开展“浙江好腔调”系列展演活动。组织开展“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系列展演活动和千名弟子共传承、万场大戏送乡亲活动;重点做好“开学了”中、小学生专场、“开讲了”大学生(留学生)专场、“开锣了”濒危剧种传统剧目专场、“开演了”传统戏剧青年演员传承人专场以及“开唱了”传统戏剧传承人群专场等“五个专场”,积极引导传统戏剧走进年轻人群,走入群众生活。二是拓展传统戏剧传播渠道。开设“浙江好腔调”“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展频”等多个视频窗口。在浙江非遗信息平台每天发布“浙里繁花”非遗微信,并将非遗微信二维码植入大学校园。开展了全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材(读本)评选活动,评选出45套优秀读本,其中包括畲歌、道情、嘉善田歌、姚剧等传统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类项目。将戏曲音乐纳入校本或乡土教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实施课堂教学,切实加强戏曲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传播。三是延展戏曲传播形式。浙江昆剧团开展百场“幽兰讲堂”入校园,包括昆曲剧目导赏、昆曲剧本研读、昆曲音乐鉴赏、昆曲艺术教学及昆曲艺术沙龙。浙江婺剧团组织培训、编写教材、刻录光盘、制作教学课件等活动,精心编排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经典剧目和讲学内容,邀请学校师生观看婺剧演出,安排专业演员走进校园传授婺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