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浙江:分级诊疗能否破解看病难

28.10.2014  15:54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8日05版)

          针对目前一些大医院人满为患、名专家将大量精力花在看常见病上的现状,从今年10月底开始,浙江省将在淳安县、宁波市北仑区、宁海县、文成县等8个县市率先进行分级诊疗服务试点,并在2016年在全省形成首诊在当地医疗机构的就医模式。
          这一做法究竟能否让大多数患者留在当地就医,进而有效缓解大医院现有的诊疗压力?日前,记者就此事进行了采访。
          实施分级诊疗为何如此迫切?
          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却人满为患。病患看病80%集中在大医院,仅有20%在基层医院就医。如今,这些是许多城市医疗资源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来自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的数据表明:目前,浙江省各县(市、区)居民转到外地就医的比例大约在20%至30%左右。
          吴春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一周有三天门诊,一天的看诊量40个。患者们常一面向她抱怨几个月都挂不上号,一面又对她“去普通门诊就医”的建议置若罔闻。
          患者中大多数是冲着“专家”二字而来,而非真正患有在下级医院难以治愈,需要求助专家的疑难杂症。吴春香认为,虽然风湿科并未普及,但有设科的医院至少能解决掉一半问题。
          浙二院有近500位专家,他们都是各个医疗领域的佼佼者。除了老一代的主任医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名校的博士。忙碌是这些专家共有的状态,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有的甚至要从早上7点坐诊到晚上10点,更不要说手术时间。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繁重的科研、教学以及行政任务。
          无序就医让不少大医院的名医们疲于工作,而患者的就医环境和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分级诊疗后看病有何变化?
          什么是分级诊疗服务?通俗地说,就是按照患者疾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级看病。一些在地方医疗机构就能解决的小病、常见病,就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遇到大病、疑难病、危重病再到大医院就诊。
          实施分级诊疗的变化在于将首诊放在当地医疗机构。只有遇到以下六类急危重症的患者才可以向上转诊,它们包括:临床各科急危重症,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不能确诊的疑难复诊病例,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疾病诊治超出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当地医疗机构认为需要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的病例,其他因技术与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等。而转诊时,还需要上一级医院通过远程会诊的形式评定是否接收。
          与此同时,浙江逐步实现城市医院门诊预约入社区服务。推广分时段预约,逐步开放检验检查等相关诊疗预约服务,大医院的专家门诊号和住院床位优先向试点地区首诊医疗机构开放,让大家看病更便捷。
          分级诊疗服务还将运用医保报销的这个经济杠杆引导大家科学就医。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将不同,未经转诊就跨区域看病的患者,其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将在原有基础上明显下降。
          只信赖大医院,这个观念怎么改变?
          患者扎堆到大医院就诊,归根结底是对下级医院缺乏信任。一些患者形成了“小医院不如大医院,普通医生不如名医、专家看得放心”的观念。因此,改变人们就诊想法成为新诊疗服务发挥作用的关键。
          早在浙江新医改启动之时,浙江就开始对分级诊疗服务进行通盘布局。从2013年7月开始,实现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今,已有28家省、市级医院与47家县级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起了紧密的全方位合作关系。省市专家定期到基层医院坐诊,也让当地的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针对一些基层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浙江陆续给予62.5亿财政投入,进行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定向培养。
          2012年起推进的“健康守门人”制度,让浙江完成了基层医疗人才的储备工作。每1000至1500服务人口配备1名社区责任医生,同时还配备社区护士、妇保、儿保医生和联络员,共同组成社区责任医生团队。从“坐堂候诊”变为主动上门,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目前,以信息技术手段协同双向转诊开展的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远程会诊服务网络也在不断完善当中。在开展试点过程中,浙江还将在建设现有县域转诊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全省层面的转诊平台。(本报通讯员 严蓓蓓 林莉 本报记者 严红枫)
 

电子病历实施首日 患者直呼“果然方便”
不过多数市民仍习惯带着证历本就医 老人不用手机如何杭州网
今年9月杭州将有一大拨新学校亮相
都市快报 记者 姜晓蓉 张娜 张宇璐 今年9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