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下学期的课表改头换面更接地气

29.12.2014  20:07
              “课表升级了!”这两天,浙江农林大学摄影专业的大二学生颜毅超,查阅了自己新学期的课表后感到十分欣喜——下学期,他们将接触到影像田野调查等以往学长学姐从没见过的新奇课程,而诸如网页设计等以往学生们眼中较为乏味、意义不大的课程则从新课表中被“开除”了。他将消息在朋友圈一发,同班同学纷纷点赞,学长学姐们嫉妒不已。 

                700余门课程被整合或取消 

                下个学期,课表变化的事情并不只发生在颜毅超这个专业上,而是覆盖了浙江农林大学所有专业。 
                该校教务处有关老师介绍说,在学校新制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原来全校的4113门次课程已调整为2514门次课程,总课程“换血”近半,其中分别有756门课进行了整合和取消,有近500门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同时增加了1100多门新课。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不少传统课程被挤走,新上位了众多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课程。 
                新课表的升级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和点赞,不少同学纷纷从新的课表中发现各种变化。 
                在学校的升级版新课表中,健康管理专业大二学生沈宁还有新发现:“以往一直要上的中药学概论、中医技术理论等众多理论课程都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礼仪实训、健康测评等理论少、实践多的课程。”这让她对新学期的课充满了期待。
    “面面俱到的知识灌输不仅对理论学习没有帮助,还会耽误同学们的实践技能学习。”健康管理专业的常明老师介绍,专            业的大幅度的课程改革方案并非凭空制定的,而是教学团队在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得出的结果:“对于我们专业来说,社会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样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如专业的美容师、健康管理师、理疗师等。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将中西医的部分理论课程进行了精简,而留出更多时间加强同学们的‘手艺’,使我们课程真正能够和行业产业需求对接。” 

                降低学分腾出更多自主时间 

                课程“换血”后,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们课堂上的时间也下降了,原本平均每周的28个学时变成了25个学时,4年下来,理科的学生少了310个学时,文科更是少了385个学时,随之下降的还有同学们在校所需修的学分。一系列改革举措给了同学们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多自主研发、实践创业的机会。 
                该校广告专业的大三学生金淼均开了一家淘宝店进行创业,以往课程和生意常常让他很难兼顾,而在课程改革后他感到轻松了许多:“部分课程的减少换来的是更多自己实践创业的时间,现在我有更多时间去探索创业,对未来的道路也更有信心了。” 
                对于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处长梅亚明表示,课程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下一步学校还将计划实行本科每年500门、研究生三年100门的课程改革。学校希望,通过不断优化、升级同学们的课程体系,建立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术兴趣,让课堂鲜活起来,引导学生真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