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举行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

13.10.2016  18:46

10月13日是第27个“国际减灾日”,为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促进抗灾能力的提高,今天,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减灾办和浙江省公羊会公益救援促进会、杭州新希望公益服务中心一起,联合在拱墅区开展 “国际减灾日”主题广场宣传咨询活动。省民政厅副巡视员金常明出席并宣布活动开始。

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 “用生命呼吁:增强减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此次广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成果展览、知识问答、情景再现等。在技能展示环节,通过搜救犬搜救、无人机等表演,展现应急救援组织的风采。同时省、市及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滨江六城区减灾办各设展台,在现场作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咨询。省减灾办希望通过喜闻乐见的广场宣传活动,把减灾意识贯穿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各个方面,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近年来,省减灾委和省民政厅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积极宣传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确保灾害来临时能科学有效应对。一是加强避灾安置场所建设。从2006年2月开始,我省民政系统探索“避灾工程”建设。“避灾工程”是集减灾、避灾、救灾物资储存等功能于一体,主要用于庇护受灾群众,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项目。各地按照“平灾结合、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通过盘活区域内可用资源,相应采取确认、修缮、改造、合建等方式,设立避灾安置场所。2010年,“避灾工程”建设项目还入选浙江省十大“民生工程”。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级避灾安置场所17456个,基本形成每个乡镇有1—2个避灾安置中心、多灾易灾村(社区)均有避灾安置点的工作布局。二是引导社会组织救援。以浙江省救灾协会为平台,陆续吸收数十支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应急救援社会组织加入协会,充实我省应急救援力量。我省民间救援力量在灾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灾后重建各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丽水里东和遂昌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后,在省救灾协会的统筹协调下,先后各有30个专业救援社会组织参与救援。公羊队在2015年先后两次实施跨国救援,展现了中国社会组织的风采,提升了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形象。三是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2010年,我省全面启动灾害信息员培训工作。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级灾害信息员队伍3.4万人。在全面完成基层灾害信息员培训的基础上,2014年建立了基层灾害信息员轮训制度。四是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工作。通过科学规划,不断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强化应急救助的物质基础,确保灾害来临时,能够及时启用,保障有力。并有效落实灾害发生后12小时救灾物资必须送达的规定。五是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结合浙江实际,我省总结并创新各地开展社区综合减灾的经验做法,制定了以各地社区数量、工作实绩为基础的创建权重指数,落实福彩公益金对示范社区进行补助,推动各地有序开展创建活动,提高创建工作质量。目前全省共创建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66个和714个,创建数量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