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全面完成教师流动国家改革试点实现城乡教师合理分布

09.01.2016  00:34

自2010年10月嘉善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全国唯一由县独立承担此项目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县以来,该县创新机制创建城乡教师双向多元流动模式,认真实施为期五年的试点工作,2011年-2015年全县参与流动教师共891人,流动比例占适流教师的52.6%,完成试点工作目标任务的105%,95%的教师是首次流动,其中227名骨干名师由县城学校流入农村学校,首次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教师双向多元流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名师和名师工作室全覆盖。

一、强化改革激励政策,确保教师“愿意流

一是强化财政保障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400万专项经费,用于流动教师的奖励、培养和农村教师的交通费用。对农村教师不带编制流入县城区学校及县城区学校流入农村学校的,服务期内均享受相应的60-400元不等的农教津贴。从2011年9月起安排教师接送车,让在农村任教的850多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上下班免费乘车。2012年起每年下拨教师流动配套的名师工作室经费80万元。2015年起流入农村的教师分远郊和近郊每月分别享受400元、300元的农村特岗教师津贴。五年间全县共安排教师流动专项经费2500多万元。

二是强化流动激励政策。2011年县政府发文明确规定,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中学高级、中级职称分别要求有3年、2年的农村任教经历。从2012年起,逐步加大高级职称评审、教师岗位评聘晋级的多校任职要求。自2013年起有两所及以上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申报中级及以上职称予以优先;2014年、2015年先后规定适流教师申报高级职称资格、岗位职级新聘资格、县级及以上名教师须有不少于两所学校的任职经历。同时在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向参与流动,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的教师倾斜。

三是强化名师培养政策。2011年该县修订完善了嘉善县名师评创、培养、管理办法,在农村任教的名师津贴标准是城镇的3倍,每月享受450—1200元不等的名师津贴。每年设立120多万元名师专项培养经费。参与流动的名师可优先享受一年一次的学术休假等激励政策。创设流动名师高级研修班和专家辅导团队,有23名省市特聘导师,每年2次开展活动。2012年为所有流动名师建立名师工作室。2012年、2015年成立两届县特级教师预备队,17名流动名师成为预备队员。2013年底成立浙江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嘉善分站,2014年、2015年每月聘请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教授和5位省特级教师来嘉善辅导名师和骨干教师。

二、创新教师流动模式,确保教师“流得好

一是创建城乡教师双向多元流动。试点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流动需求,推出多元流动模式,教师流动的层次是多元的,有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名教师、普通教师、特长教师,新教师五大类别的教师流动;教师流动的范围是多元的,有片域、县域流动;流动的类型是多元的,有服务型流动、培养型流动、互动型流动、竞聘型流动等。2014年、2015年该县还实施以学校为单位抱团流动,在幼儿园小学、小学初中、初高中之间开展学段衔接流动等,促进城乡师资合理分布。在累计891名流动教师中,其中城乡互动流动496名(227名由县城流向农村)。

二是重点定向流动学校领导名师。突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县级以上名师两个重点,切实发挥其向农村学校流动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帮助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特别是加大了中层以上校级领导的流动力度,2012年起把同一学校、同一岗位任职满6年及以上的正、副校长作为流动重点对象,并鼓励县城区学校年轻优秀校级领导到农村或者薄弱学校任职。规定中层干部竞聘校级领导必须有两校工作经历。2015年出台《嘉善县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提任正校级领导干部应具有两所及以上学校的工作经历;满九年未流动的中层干部,第二年必须实行异校竞聘等。五年间,全县共35所义务教育学校已流动校级领导92名、中层干部92名、名师40名。有12所原本没有名师的学校都至少有了1位名师,目前全县名师数量上农村与县城各占一半,改变了原来名师三分之二集中在县城的不合理现状,实现了农村学校基本学科都有县级以上名师引领的目标。

三是实施分批有序流动。为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时间上根据教师、中层及名师、校领导等不同类型教师分三个批次有序进行,明确每一所学校流出的教师和流入的教师数量、类别,确保“有一定数量但不过量”,有计划进行。同时,该县还要求流动教师原则上小学是一、四年级,初中为七年级。对中层以上干部和名师,由个人申请,学校同意,全县统筹调配。其它教师由片域学校组成的8个教育联盟来协调流动,教育局规定流动办法,下达流动指标,在个人申请后,由片组长学校根据学科对应原则,协调流动。

三、健全长效培养机制,确保教师“流得活

一是建立专业成长平台。以名师工作室、学科基地、流动片域学校联盟为载体,建立教师成长平台。县教育局出台名师工作室考核办法与细则、学科基地管理办法。发挥8个流动片域学校联盟资源共享作用,由联盟牵头学校引导流动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讨、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等,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全县35所义务教育学校于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名师工作室全覆盖,目前该县义务教育学校有24所学科基地学校,全县现有名师162人,比流动前增加73人(其中2名流动教师成为省特级教师),增加比例为82.02%。2011-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共有333名教师在市级以上教学评比中获奖。

二是建立动态评价平台。县校两级为每位流动教师建立业绩档案。加强对流动教师工作的后续发展跟踪管理,把流动教师所取得的各类成绩及时存入个人档案,作为评职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县教育局将流动教师后续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内容,加强工作过程的跟踪指导,对后续管理成效显著的学校给予表扬奖励。2011-2015年全县共有53名参与流动的骨干教师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校级领导,其中担任校长13人。

三是建立业绩展示平台。组织流动名师通过送教下校、三年内新教师培训、参与教研活动、到省知名中小学进行教学交流等展示教学风采。2013年起在全省首创每年举办县“课博会”至今连续举办三届,组织善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等15个专场,全县流动教师参加学校选拔展示课和“课博会”展示活动的有500多人次。通过建立县流动教师网站(专栏)、流动教师展厅及举办论坛等,展示流动教师工作风采,及时宣传流动教师成绩。评选产生首批优秀流动干部和教师各10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