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要学习,学习不是为了活着

04.03.2015  13:55

  2月1日,杭州的上空飘起了小雪,气温降到了接近零度。
  这一天,有无数步履匆匆的人们,穿过周末拥挤的交通,从这座城市的四面八方赶到西湖文化广场二楼的木马剧场,参加一场为福利院孩子举行的公益音乐会。
  这场公益音乐会由儿童公益教育机构“种子星球”主办,大部分节目由小朋友们表演,募集善款,孩子们通过公益组织的学习,得到了成长,并很早地学会了“反哺”,用自己力所之能及去做些什么。或许他们的努力只能改变一点点,帮助一点点,但再小的改变也是一种力量。
  杭州这座城市拥有终生的免费学习系统,尚学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学习成了一种如空气一般的必需品。
  正如法国教育家朗格朗所说,学习的过程,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种公益学习系统无疑也让这座城市的书香更加馥郁,更加迷人。

  天下第一社的公益课堂
  有些知识或许当下没用 但却是历史文脉的传承

  杭州美术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每周会去上一堂篆刻选修课。课程听起来很酷,也很对他们的专业,更吸引他们的是这堂课的讲师都是来自于西泠印社的专家和社员。
  虽然每学期只有短短的八堂课,但通过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多数人都能掌握基本的篆刻技术,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都能拿出一两方让老师满意的作品。不少学生还借由这个课程,养成了沉稳安静的性格。
  这个名为“西泠印社·印吧”的课程还在杭州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银泰商业集团里持续免费开设,并被评为杭州市文化创意活动项目。
  创立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海内外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金石篆刻专业艺术社团,有“天下第一社”的美称。2009年9月30日,以西泠印社为代表的“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设“西泠印社·印吧”就是为了推广普及中华篆刻艺术,用最贴近生活、最平民化、最简单的方式解读篆刻,让更多的人能学习这门艺术,也希望由此唤起人们对汉字的兴趣和热爱。
  “美术学校里的孩子将来不可能都成为篆刻家,为什么我们还要做这样的事?”中国印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西泠印社理事吴莹说,“这就是启蒙教育。对他们来说,也是调节,让他们感受除了考学之外生活的丰富。
  耶鲁大学副校长罗琳达曾在杭州聊过这样的话题:“有用”的教育和“无用”的教育。在耶鲁,功利性的“有用”教育是被摒弃的,取而代之的是“无用性”的通识教育。从长远来讲,看似“无用”的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跨学科的教育,尽管对应试似乎意义不大,却能打开孩子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西泠印社·印吧”所做的,正是推广这种“无用”的通识教育。它如草蛇灰线,用公益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伏脉于人们的终生学习中,并绵延下去。

  文化馆的成人课堂
  塑成的不只是艺术技能 更是内心的修为
  “你要是六七月份来就好了,那时候可热闹了。”杭州市文化馆馆长张莉口中,每年夏天的盛景是这样的——七层楼的文化馆,一楼是书法班的作品展,二楼以上,各个教室都变成了成果展示的秀场。不分年龄,不分男女,光是跳舞都有好几个场馆进行展示,有民族舞、排舞、塑形舞蹈。先别说天气热不热,就是里面的热情就已经超过了40度。
  每年春、夏、秋三季,有近万人次的杭州市民前来杭州市文化馆“公益课堂”,学习各类技能型课程,不仅有专业老师小班化的辅导,而且一分钱不收,拿着身份证就能报名。到了夏天,还会有专门的结业展示,形成了循环的一整套教学模式。
  第一年开设公益课堂是在2011年,只有十几个班,每周上一次课,每期三个月,老师也是文化馆内部挖掘的资源。报名当天,文化馆门口就挤满了各处涌来的市民,舞蹈这样的热门课程,人数一增再增,原本一个班被逼着扩到了四五个班。最后没报上的人太多,张莉亲自在文化馆一楼坐镇一周,挨个向没报上名的市民解释道歉。
  之后的公益课堂根本不用担心人气,只要开班就很快满额。2012年采用了网上报名系统,结果人太多,整个系统瘫痪,服务器扩容,再瘫痪,再扩容。有些热门班,名额一放出来就被秒杀。
  学而不已,阖馆而止。用孔子的这句话来形容杭州市民的学习热情再贴切不过。公益课堂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每年都不能满足需求。
  从2011年到2014年,短短三年,公益课堂已经扩容了近40倍。目前,全年已经开设了200多个项目,400个班。从一个教学点扩展到全市分设六个教学点,方便市民就近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沙经济开发区的白杨街道,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开了一个教学点,“希望他们和杭州市民一样,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张莉说,现在6500平方米的杭州市文化馆已经不够用了,明年底,奥体中心的新馆面积将有4.3万平方米,“能让更多市民来边学边交流。
  “仓廪实而知礼节”,几年免费的公益课堂开下来,张莉明显感受到了改变。“开始两年汇报演出,我在台上讲话,台下聊天的声音特别大,和菜场一样。去年汇演,这种情况就没了。”张莉说,一开始因为免费,难度较大的课程,很多人半途而废,浪费了公共资源。现在因为学员素质提高,这种情况大大减少,管理起来也方便很多。
  “这大概就是艺术学习和修养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吧。”张莉说,这也是一种意外而美好的改变。

  种下希望的种子星球
  公益学习并不是教孩子些什么 而是不教孩子些什么
  前文所说的“种子星球”官方名称叫做“杭州市下城区青少年户外发展中心”,因为太长难记,才改了这个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
  机构负责人励莉告诉记者,成立机构的目的并不是教他们什么,而是不教他们什么,“城里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被父母老师推着走的,可能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希望能培养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形成一条独一无二的成长道路。
  在杭州,像种子星球这样的公益学习机构还有很多,2008年起,杭州在全国首推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成立103家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基地。6年来,全市1100余万人次青少年走入“第二课堂”参与各类活动。
  目前,全市几乎所有公益性场馆都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免费开放,涵盖文博类、名人纪念馆故居类、革命历史纪念类、文化科普类、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五种类型。每年暑假也会举办一系列的公益夏令营,让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了解了杭州历史文化的情况,看到了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这样的学习,更加直观且印象深刻。(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