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在北京当实习生”——2016“台湾学子暑期北京文化体验实习月”活动侧记

22.08.2016  13:15

  “谢谢你们的关照,北京是座很棒的城市,我会想念这里的。”8月19日上午,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随着登机时间临近,离别的愁绪也更浓。马上要返程了,从宝岛前来参加2016“台湾学子暑期北京文化体验实习月”的学子们纷纷抓住最后的时间,与这个暑假在北京结识的好朋友依依惜别。

  7月26日,来自台湾师范大学、嘉义大学、正修科技大学等17所高校的20名大学生来到北京,作为实习生参加了由文化部中华文化联谊会、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事务中心承办的本次文化体验实习月活动。大家走上国家大剧院、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今日美术馆等6家单位的不同岗位实践,在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和获得感的同时,还参观了故宫、长城、孔庙等历史文化古迹以及798艺术区、保利集团等文化场所和机构,古老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北京和祖国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都舍不得走了

  “哇,北京什么都好大。”这是北京留给台湾师范大学学生陈颖凡的第一印象。7月27日,他第一天到首都图书馆报到,看到显示屏上超过1万且还在不断增加的进馆人数,听到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图书馆有10万平方米、800万册藏书时,陈颖凡感叹北京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陈颖凡和同行的实习生被允准进入首都图书馆古籍修复室观摩古籍修复,近距离感受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学生们对北京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表象,所以我们安排了一些深度体验活动和实践性较强的岗位。”首都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张震宇说,实习生们被特地安排加入首图志愿者团队参与服务读者,从中获益匪浅。

  实习期间正值首都博物馆“燕京八绝”展览举办,一件件精美的展品深深吸引了主修民俗技艺学的实习生廖云凡。廖云凡的指导老师孟哲便把馆内京绣老师介绍给她,在老师指导下,廖云凡第一次拿起绣花针学起了刺绣。“七夕”当天,她还作为小教员上台演示了京绣的基本针法。“这些都是我在台湾不曾体验的,如果不是开学在即,我都舍不得走了。”廖云凡说。

  贡献创意,享受实习成果

  尽快融入了所在的文化艺术机构并全身心投入实习,这些“90后”台湾学子们跟北京很多上班族一样,每天要早起乘地铁或公交上班,按时按点完成工作任务。

  在国家大剧院,参加实习活动的铭传大学多媒体设计专业学生李思颖,经过剧院的咖啡厅时会习惯性地停下脚步,看几眼自己设计的冰咖啡海报。这张宣传画花了她很多时间和心思,作为实习成果,其创作数易其稿。与她同来实习的李筱绵则参与了国家大剧院微博文案的编写工作,由她参与推送的数条微博也赢得网友和观众关注、点赞。“刚接触时完全摸不着头脑,老师们耐心地给我指导,还安排我们观看大剧院的演出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能到这样的艺术殿堂工作太幸运了。”李筱绵说。

  与李筱绵的实习经历和感受类似,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吕雨樵实习期间反复练习美姿美仪和工作用语,以便在观众看演出时能给予贴心服务;在今日美术馆,刚满18岁的张晔昕经常为美术家的宣传文案苦思冥想;在首图,陈颖凡则和小伙伴们以角色扮演方式为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们讲起儿童故事……

  “台湾学子在为实习单位作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青春活力和开放的思想。”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表示。据介绍,这是北京市文化局首次举办台湾学生文化工作实习活动,成为北京推进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和互信的重要尝试。

  为弘扬中华文化共同努力

  吃北京小吃、逛北京胡同……炎热的天气并未影响台湾学子对文化艺术探索发现的兴致。“2003年我到过北京,现在的北京跟那时比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北京的电商和物流业,发展非常迅速。”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学生刘峻凯说,台湾大学生跟大陆年轻人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十分感兴趣。

  “这次交流可以说是一次北京生活体验之旅、文化艺术之旅、职业生涯探索之旅,更是海峡两岸间的交往之旅。”台湾“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张德聪总结,日前结束的“情系青春——两岸青年八闽行”活动在台湾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增进情谊的平台。这次在北京的实习月活动再次为台湾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大陆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渠道。

  国台办交流局局长黄文涛表示:“20多年来,两岸民众间的交往有了很大发展,此次文化实习月就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成果之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根基在基层,希望在青年,今后国台办会创造更多条件、搭建更多平台,增进台湾青年对大陆的了解。”文化部港澳台办副主任、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健钢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带着在北京学习的收获,跟台湾的朋友和同学分享,“希望你们常回北京看看,同时好好学习,共同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