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泰顺国宝级廊桥修复工程动工 将于年底再亮相

28.03.2017  09:53

收集的原桥梁木料。涂艺

开工仪式现场。涂艺

薛宅桥原貌。涂艺

  中新浙江网3月27日电 (涂艺)百发炮竹齐鸣,挖掘机的轰隆声、百姓的鼓掌欢呼声不时传来。25日,浙江泰顺县薛宅桥畔,泰顺廊桥灾后修复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去年9月,平均寿龄超过300年的文兴桥、文重桥和薛宅桥三座“国宝级”廊桥被洪水冲毁。廊桥之殇牵动着全国上下的心。在历经6个月紧罗密布的前期部署后,廊桥修复与保护工程正式进入“精确施工时间”。预计在今年11月底前,三座廊桥将重现于世。

  “精确施工”吹响号角

  从寻找被冲散的构件,到对木构件进行清理和补充,再到对廊桥修复进行科学勘探、方案设计、立项审批、施工单位招标,过去六个月,围绕廊桥修复与保护工程,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们忙碌得几乎停不下脚步。

  精确勘探,精确设计是过去半年间围绕廊桥修复工程主要开展的两大工作。看似简单的8个字,其中却包含着巨大的工作量。“单单对数百块桥梁木构件进行甄别和比对原图就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更别提在修复方案上无数次的论证和修改了。”泰顺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季海波说。

  前期扎实的工作为精确施工阶段工作的展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指导方向,其中,专家们反复强调的一项重要修复原则,是既要确保桥梁的原真性,又要保证桥梁的安全性。

  原真性即指“修旧如旧”,这就要求在廊桥修复中尽可能用原来的木料。

  “其实,廊桥被称为‘国宝’,是因为它的每一根古木都是文物,如果完全用现在的新木代替,就没有意义了。”季海波说。

  在离薛宅桥百米距离的厂房里,收集整理好的桥梁木构件井然有序地排放。目前为止,薛宅桥已经收集到200多件大型木构件,占所有大构件的90%,但其中仍然可用的构件不超过60%。

  “我们在修复过程中会尽最大可能用原木料,按照桥梁的影像资料进行逐一复原,对于缺失的木构件,我们将用的新木料进行补充。”负责此次薛宅桥修复工程的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人郑昌贵介绍。

  在廊桥桥台的修复上,此次修复工程则采用了创新思路。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黄贵强介绍,在完全复原桥台外部肌理的同时,本次修复与保护工程将用水泥碎石填补内部缝隙,进行灌浆处理。

  “这样既保证廊桥外观上保持原貌,又能大大提高桥梁面对灾害时的抵御能力。”黄贵强说。

  各方齐助力不让廊桥成“遗梦

  “绿水摇波,一曲廊桥吟梦调”,百年来,廊桥不仅是方便人们出行的工具,更成为世世代代泰顺人生命中承载着浓浓乡情的文化之舟,成为泰顺的“最佳代言人”。

  也正因如此,三座“国宝”廊桥被冲垮,成为所有泰顺人心中之痛,修复廊桥成了泰顺人民的殷切愿望。

  世代住在薛宅桥畔的黄老伯说,一座廊桥,充满的是自己全部的儿时回忆。“没有了廊桥,心里空落落的。”他说。

  去年9月,廊桥被冲毁的1小时之内,泰顺县文物部门立即通过微信平台,向社会发布了《关于收集被毁廊桥木构件的紧急通告》,当地群众自发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纷纷收集被洪水冲走的廊桥木构件,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约有85%以上的大中构件被找回。

  同时,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曾家快、赖永斌、郑昌贵更是主动请缨以古法修桥,亲自参与了文兴桥、文重桥和薛宅桥的抢修全过程。

  “各级专家在廊桥冲毁后,每个月至少两周留在现场,全程指导廊桥修复工作。”季海波介绍,除了专家的倾力指导,包括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等民间组织在内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为桥梁修复工程慷慨捐款。截止到目前,泰顺县共募集到民间捐款607.69万元。

  而在开工当天,仍然陆续有村民向季海波表示,愿意为廊桥的修复捐献木料。泰顺县三魁镇村民薛益明说:“自古以来,为修桥捐款捐物就是积德行善,现在动工仪式开起来,我们很快又能见到廊桥,大家都觉得特别高兴。

  文物修复+非遗传承 泰顺树立新典范

  对泰顺县而言,廊桥的修复工程不只是简单复位,而是要与今后的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相结合,让修复好的廊桥经得起时间考验。

  “我们希望找出一个文物保护与非遗相融合的路子,甚至做成经典个案,作为文物修复中非遗既是传承又是有机结合的现代传承方式,或者是现代的一种保护方式。

  2007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

  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直机、曾家快等造桥师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由浙江省和福建省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浙江省与福建省联合申报的“闽浙木拱廊桥”被正式列入最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如今,泰顺廊桥在迈向世界文化遗产的路上,正进入最关键的时期。

  近年来,泰顺县加大廊桥的宣传和保护力度,鼓励支持民间传承廊桥技艺和建造廊桥,在保护好33座古廊桥的同时,从2003年至今,泰顺已建成新廊桥21座。廊桥营造技艺在泰顺呈现出强劲的活态传承态势。

  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方面,传承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今年90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直机,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带徒传艺,形成了由造桥工匠16人、辅助工匠56人组成的造桥团队,董直机也被评为首届“廊桥之子”十大人物。

  而此次泰顺廊桥从被冲毁到修复的过程,在季海波看来,“意外地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新路子。

  省级非遗传承人曾家快表示,在修复过程中,揣摩160年前古人的木拱桥营造技法,对于传承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技法的理解很有帮助。

  季海波也表示,在此次修复工程中,克服传统材料、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及材料的有机结合这一大难点,对今后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继承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目前,泰顺县19座古廊桥已经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泰顺县对古廊桥的陆续修复保护工作还将稳步推进。

  泰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曙光介绍,泰顺县还将同步进行廊桥周边环境整治方案设计和廊桥防洪减灾工程方案设计,通过对廊桥周边环境和上下游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确保文物本体与周边景观风貌相协调,提升廊桥安全防护水平。

  “3座廊桥修复完成之后,我县将与市文广新局联合举办廊桥文化旅游节和中国廊桥文化论坛,加快推进廊桥‘申遗’步伐。”吴曙光说。(完) 【徐施宏】来源:中新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