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打好“三张牌”让文艺事业“沉下去活起来”

23.12.2016  21:08

  泰顺县依托本土文化,打好“乡土牌”“精品牌”“人才牌”,让文艺工作“沉下去”,贴近基层实际,反应群众心声,积极创作培育文艺精品,让文艺事业“活起来”。

   一、以地域性为根本,打好“乡土牌”。 一是对内成果凸显乡土化。整合县域资源,坚持把“廊桥”作为泰顺形象标志来打造,通过“廊桥文化”成果扩展社科系列研究,先后出版《泰顺古桥初探》《泰顺木拱廊桥发展历史探讨》《乡土中国—泰顺》《库村》等20多部专著。同时,制定《泰顺县文艺创作工作计划》,年均出版8本以上高质量文学书籍,深化乡土特色,图文并茂,提升创作水准。二是对外宣传突出乡土化。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到泰顺开展文艺活动,每年定期举办浙江省艺术家协会泰顺采风写生活动、浙江省作家协会泰顺采风调研活动、全国百名画家泰顺采风写生文艺活动等。出版《廊桥》乡土杂志5期、20000多册,免费赠阅文艺界人士,较好的质量、独特的风土人情,获得省内乡土文化界的一致好评。

   二、以保障性为引领,打好“精品牌”。 一是制度保障走在前。实行文艺创作项目申报制度,年终对新一年精品创作进行提前补助,从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数百万元,出台设立文化精品创作专项资金,积极对接实行季度跟踪,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基金保障走在前。建立引导基金,构建文艺精品创作多元化投入机制,着力扶持精品文艺产品创作。通过“财政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对泰顺石、木偶戏、曲目创作、电影产业等领域重点扶持。如今年投资拍摄的主旋律微电影《袋子村长》,改编自泰顺三联村村主任毛显云的真实感人事迹,获得第四届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一等奖(温州唯一)。三是激励保障走在前。建立文艺精品创作机制,出台《泰顺县宣传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奖励办法》,不断完善评选制度,合理设置奖项,确保优秀作品、前景项目、拔尖人才得到奖励。每年选出文艺精品近百件,积极向全国和省市平台推送,年均三成选送作品获市级以上(含市级)文艺奖项。

   三、以公益性为抓手,打好“人才牌”。 一是打造“传承文艺”。自2012年以来,年均25位本地高层次文艺人才加入“师傅”行列,人均带徒3~5人,每年举行拜师仪式,发放“师傅”津贴,对成功出师的“徒弟”进行奖励。二是打造“志愿文艺”。组建文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泰顺好人”文艺创作,深入基层报道身边好人好事,传播社会正能量;通过书法家志愿者进校园、进村居、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倡导书法教育,开展新年送春联活动。三是打造“公益文艺”。发挥县文联等组织载体作用,全年开展文艺培训50余场次,培训各类文艺人才1500多人次;深化文化馆平台作用,组织举办涉及舞蹈、声乐、乐器、文学等20多个专业类别170个公益培训班,三年累计培训30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