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文化惠民券”体现民生大情怀

03.01.2017  19:33

  201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紧接着,江苏省委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如何把中央精神和江苏省委的要求贯彻落实好,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江苏省泰州市委宣传部、泰州市文广新局经过精心筹划,推出了“文化惠民券”工作品牌。“文化惠民券”的设立,充分提升了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开创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新思路、新路径,创出了泰州特色文化惠民新品牌。

  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穿过七弯八拐的乡间小道,一路颠簸,泰州市高港大江艺术团走进泰州市高港区大泗镇北港村,为村民带去文化惠民券演出。

  听说高港大江艺术团要来村演出,村民们开心极了,一大早就有不少人赶到村委会广场坐等。路远的,骑着三轮车、电动车、摩托车,赶来看。家里正忙的年终大扫除也放下了,抱着孙女搀着老太赶来看。见凳子不够坐,有人带来了小马扎,有人干脆站着看。演出还没开始,台前就挤了800余村民,小小的广场被围得水泄不通。

  为何大家这么热情?村民陈连珍眼里泛着泪花:“这么大的艺术团来我们村演出,我还头一次望见,高兴啊!

  北港村居民对文艺演出的渴求,也曾深深触动时任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佩民的心。“几个月前我在北港村调研,村里请来一支文艺演出队,几个老奶奶看得热泪盈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卢佩民说,这一幕让他看到了老百姓对家门口文艺演出渴望的程度。

  文化惠民属于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要真正让文化惠及民生,就必须从打通“最后一公里”入手,让群众做主,由群众决定。唯有如此,文化惠民才是切实可行的“文化大餐”。

  小团队撑起大舞台

  泰州市文化惠民券的推出,不仅实惠了百姓,也激活了文艺团队。惠民券一经推出,全市各家文艺团队开始暗自较劲,不论是专业团队还是业余团队,都在赶排新节目,力争拿出看家本领,夺得文化惠民券。

  “为了拿到文化惠民券,我们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泰州市淮剧团演员谭步权说,从2015年年底,团里相继恢复了《周仁献嫂》《阎惜姣》《珍珠塔》等12台淮剧经典传统戏,演员们每天坚持排练。

  “上午8:30开始,下午2:00开始,集体大练兵。”谭步权说,虽然都是老戏骨,但12台一起排,还是让身经百战的专业演员们忙昏了头,“有时唱着唱着,哎,不对,唱串了。”大家哈哈一乐,赶忙调整,继续投入排练。

  目前,在泰州市文化惠民服务平台上,已经有89家有资质的演出团体,有体制内的专业剧团,也有民间自发组织的草根团队,他们共同提供了1000多个节目,包括戏曲、歌舞、小品等各个门类,其中有不少节目是应群众要求,特地创作和排演的。文化惠民券的“点单”模式,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让服务与需求之间无缝对接,观众好评度自然上升。

  变“送服务”为“提需求

  为充分发挥文化惠民券作用,规范文化惠民券使用管理,由泰州市委宣传部部署、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指导、市文化馆负责打造的泰州市文化惠民服务平台于2016年2月1日正式上线。平台突出了“群众点单”的原则,变以往的“我们送什么,群众看什么”为“群众点什么,我们演什么”,真正做到群众点单、供需见面。

  “所有文艺团队的节目如一道道菜肴,全部展示在网页上,群众想吃哪道菜,自己点。”泰州市文化馆馆长姚绍宏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对文化惠民平台不断完善,以适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需要。”姚馆长希望将来这个平台不仅是文化惠民券的点单平台,还能为全市人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大餐。

  文化惠民券采取“以券激励、群众点单、基层比选、政府资助、全程监督”的运作模式,形成了以宣传部总牵头、文广新局总协调、各市(区)文化部门密切配合的新机制,这些举措创出了泰州特色文化惠民新品牌。截至目前,文化惠民券已发放1000万元,完成演出1600多场,惠及群众10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