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澄:《法华》义辩之我见——消弭诤斗,功德无量!

09.07.2016  17:51
赵一澄:《法华》义辩之我见——消弭诤斗,功德无量! - 佛教在线
来源: www.fjdh.cn

  围绕《法华》义辩的声音已盈耳一周有余,其中我也多少参与发表了一些只言片语的散碎意见。因我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有受之人,故而在部分表达中也有带有个人情绪感受的片刻,如有莽撞不令人愉悦处,向诸君致歉,请诸君海涵。

  至此,发表我的正式看法如下:

  看了很多资料,我所理解的汉藏法师们的共同基本诉求,浓缩起来就是一句话:“索达吉堪布校订的法华经版本,署名改为:《鸠摩罗什原译,堪布索达吉据藏文本及添品妙法莲华经改订》(中国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宗舜法师建议)。”

  个人认为,其实这本来就是堪布的心血工作事实,依事实陈述,既体现堪布的学识及辛劳,同时一切不必要的诤斗自然风平浪静,并善护了所有人的心念与业行。有人问,何苦非争此名而不干脆只关注内容的学习?内容如何,自有专业法师们去负责法辩,但凡事“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的亘古之理,难道遵从了,不也正是为了更好的有助传扬么?

  如此之后,若再有法师具体于经义之辩,我们反而又是无心插柳的成就了一桩如那烂陀再现世间,古风复兴的千古好事,能促进大众更好的深入了解、学习佛法的浩瀚智慧,当属功德无量。

  同时,若署名不改,则既未能如实体现堪布心血造就的功德事实,又继续引发无穷的是非诤斗,则业患无穷!与其费心费力的去解释说明,与实事求是的领受功德,同时自然消弭非议、善护众念之间,其实并不难取舍。

  希望汉藏佛子都能齐心促进此事,以消弭是非,促进团结!望念无论种族差异、教派分别,无论是否心怀不同意见,毕竟皆为一体同悲之众生,需要彼此拿出最大的悲心、智慧与真诚来彼此承担、摄受,以心换心、以心印心。如此方不辜负任何一派之祖师教诲、上师言教。

  同时,也建议不少未明法理、不明就理的信众和围观者,切莫已一己之狭,简单评判是非,比如认为其他汉传藏传法师信众就是无理取闹。须知之前,堪布在讲授《坛经》、《金刚经》时,并未引起如此规模的争议,反而随喜之声不绝于耳。此番何以至此,值得客观思考,我想断不是简单的不知道“善护清净,不见人过”。或许我们从一段汉传祖师永嘉玄觉大师的教言中能找到一点理解性的参考:“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非是山僧争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孰是孰非我们先放一旁,但相信所有有基本知见的人都认同的一点,就是至少彼此的发心一定都是好的。那么,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若要佛法兴,四众同努力!

  消弭诤斗,功德无量!消弭诤斗,功德无量!

  同时,在这一义辩的过程里,对汉藏信众所体现出的一些佛法常识上的问题,也提一些建议参考如下:

  1.关于皈依戒:

  无论是汉传佛教的皈依三宝,还是藏传佛教的皈依上师三宝,三宝都在其中,僧宝不分藏汉,皆应一体无别的平等敬重。无论汉藏,皆不应赞自毁他,厚此薄彼,双重标准。

  2.关于教派:

  无论藏汉,皆有不同宗派,皆是释迦教法,各有各的传承,各有各的特色。如经中有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在“观机逗教,应病予药。”。简单比方来说,类似川鲁淮粤各大菜系,应不同众生之口味而存立,但都为吃饱吃好。对此,信众不应有高下之别,否则容易落入谤法之嫌。

  3.关于“无条件服从上师”及“视师如佛”: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真修行人应有的学修态度,但要注意“视师如佛”与“视师如神”的本质差别,佛至少代表智慧、光明、真诚与足以信任、坦率的表达。而当神膜拜,则会造成新的“红卫兵”运动,因为在古今中外的神权体系中,神皆代表唯我性的绝对正确存在,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这恰恰违背了佛陀、教法和僧团的基本精神,也有违《法华》义旨,必须警惕。

  经云:“离经一字,即为魔说。”让我们从完美的佛经智慧中来观察这样一个案例: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示现生病,佛请弟子们代表探望,结果连续要求了包括目犍连、须菩提、舍利弗、大迦叶、阿难及他的儿子罗喉罗等十大弟子在内的五百位罗汉,包括弥勒菩萨在内的诸多菩萨及大长者等各界弟子。结果这些对佛信心无比强大和信任的弟子们,每一个人都清晰明白的拒绝了佛陀的命令,并阐明了自己不能做到的理由,然而佛陀并没有为难他们,最后文殊菩萨在陈述了为难后,领受了这个任务,前去探望,才有了这样一部和居士修学佛法因缘最深的《维摩诘经》。

  引这个典故的目的,在于让我们从大乘各教派皆无碍遵从的佛经中看到,当我们讨论“视师如佛”和“无条件服从上师”时,我们到底首先需要了解些什么?难道如此多的罗汉、菩萨、大长者等智者们会不知道“视师如佛”等道理?他们面对的可是这娑婆世界唯一一尊有历史记载的活生生的佛呀!完全不需要“如”而视之。难道他们不知道应该对佛“无条件服从”么?我想,他们才是我们是真正明白如何“常随佛学”最好的典范!否则这一段违逆佛意的典故又何必专门留在字字珠玑的佛经中,以示后人呢?我想佛陀与祖师们至少在告诉我们,坦诚相见,实事求是的沟通、讨论甚至拒绝,永远是最好的尊重!而不是妄自揣度,想当然的用某种神秘主义,以陷佛、陷师于或怪力乱神、或心量狭隘、或低智无慧、或软弱脆弱之不义。若佛在世,也一定不希望“视师如佛”和“无条件服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精神奴役的工具。毫无疑问,若有人简单狭隘的理解“视师如佛”,应该是首先缺乏对大乘佛法常识的基本了解,需要补课,并且在将来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更痛苦的生命麻烦。

  这点除了《维摩诘经》,在佛经中还比如佛陀示现三日马麦之报、三日头痛之报、足底被竹所穿…等等时,均有弟子合理如法质疑、请教、甚至质询,如此才促成佛陀开显因果之理,以启后人的案例,恕不赘述,大家可自行搜索学习。

  甚至从某种整体性的角度来说,佛经的问世,大多皆是诞生于弟子对佛陀各种提问、疑惑和质询中。一方坦诚所惑,不解其意绝不罢休;一方耐心解答,不令弟子疑惑有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