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文化体验”惠百姓

16.05.2016  23:13

  “现在生活好了,希望有更多文化活动来充实生活。廊坊市群艺馆的文化下乡活动和‘彩色周末’广场演出,让我们这些来打工的每周都能看精彩演出,心里真是高兴!”在河北廊坊务工的甘肃省宁县盘克镇街东村村民李军说。

  文化下乡活动踊跃开展,文化广场舞步飞扬,剧场演出精彩纷呈……如今,走在廊坊街头,市区核心区域引人注目的不是商务区、写字楼,而是文化广场等各类文化设施,以及举行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年来,廊坊围绕打造文化体验名城,实现了从当地群众自娱自乐到打造京津文化走廊,再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三级跳”。

  自2013年11月开始,廊坊市以创建全国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基本构建起呈现“网络布局一体化、持续发展制度化、运行管理科学化、服务供给均衡化”特征的公共文化生态空间。廊坊市文化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和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大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吸纳优质文化资源,惠及广大城乡百姓的文化平台。

  这正是廊坊近年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交出的成绩单。据了解,仅“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廊坊市投入资金达13.6亿元,撬动社会投入近50亿元。其中,2013年至2015年公共财政文化事业费投入分别为2.93亿元、3.26亿元、5.35亿元,同比均大幅增长。

  经济新常态下,廊坊为何如此大力度将财政资金投放文化建设?廊坊市市长冯韶慧表示,全市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提升综合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举全市之力加以推动。“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做亮特色,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了推进‘十大体系’和‘六结合’模式,打出一套示范区创建的组合拳。

  廊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邵二玲坦言,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廊坊努力弥补历史欠账,通过新建文化设施、购买商用设施、改扩建原有设施、整合社会资源等多种途径,推动文化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目前,廊坊市级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置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均实现全覆盖。全市拥有图书馆一级馆2个、二级馆1个、三级馆2个,文化馆一级馆2个、三级馆3个。全市105个乡镇(街道)均建有标准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平均达350平方米以上。全市3383个村(社区)中,文化活动室(中心)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有3004个。

  除了硬件设施,廊坊还筹建了“文化同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采取“文化团购”“免费预约”模式,借助互联网把各类公益文化活动送到群众身边。近一年时间,该平台在线开展预约活动400多次,点击量超过120万次,注册会员达10万人。同时,“纵横联盟”图书馆总分馆模式以廊坊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吸纳各成员馆作为分馆和联盟馆,使百姓实实在在受益。

  “以前每次只能借2本,现在可以借5本,能满足阅读需求。订阅了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的活动信息能及时查阅,‘书香廊坊’‘文化沙龙’等活动越来越有意思,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找到喜欢的活动。”廊坊市图书馆“老读者”、河北商宇律师事务所律师程学恒说。

  在廊坊,“众人搭台,全民唱戏”的文化建设蔚然成风:香河与华夏集团联合投资3.6亿元,筹建涵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在内的文化艺术中心;大城县采取与神州集团共建“站企合一”建设模式,由企业投资1300余万元用于文化站建设;固安县谋划筹建了由华夏幸福基业投入建设和管理运营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安次区通过政府购买设施场地、服务外包方式解决馆舍和人员编制不足问题。此外,在廊坊注册的432家文化传媒公司也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15年,廊坊文化建设吸引社会投入资金分别达3.3亿元、5.65亿元、40.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