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周年记:平稳启航 制度或将进一步优化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18.11.2015  12:17

  11月17日,沪港通迎来周岁生日。自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批准在中国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建立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试点以来,“沪港通”这三个字注定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留下重要一笔,在经历了数次测试后,沪港通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开始交易。
  过去的一年,沪港通取得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内地股市首次向全球资金直接开放,而内地的投资者也开始全球配置资产。正如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所述,“沪港通在过去一年中运作平稳、交易结算机制不断完善。”
  试点先行路 沪港通平稳启航
  这一年里,中国经济背负下行压力,世界经济尚未彻底复苏,加之年中A股市场出现的大幅波动,沪港通经过一年发展,经受住了各项考验。
  国信证券(香港)经纪公司高级副总裁谢开聪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将沪港通比喻为一列新开通的高铁列车,并用16个字简明扼要地对沪港通作出评价“开通首年,运行平稳、客流较少、未来可期”。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大创新,沪港通几乎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换取最大的市场成效。
  谢开聪认为,沪港通实现跨境互联互通涉及到监管、外汇、法律、托管、IT、税务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开通一年来,沪港通总体运行平稳,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系统性的问题,已经实属不易。
  重在互融互通 呈现“南冷北热”格局
  根据港交所的数据,沪股通在过去一年的230个交易日里,共使用约1210亿元人民币额度,使用量占3000亿总额度的40%,共为A股市场贡献了1.538万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平均每日成交约67亿元人民币,其中最高单日成交发生在今年7月6日,达234亿人民币;港股通则在225个交易日里,共使用约924亿元人民币额度,使用量占2500亿总额度的37%,成交总金额约为7420亿港元,平均每日成交约33亿港元,最高单日成交额发生在今年4月9日,达261亿港元。
  一年下来,沪港通北向交易和南向交易轮番活跃,整体呈现“南冷北热”现象。并没有出现市场所担心的单方面“过热”或“过冷”,北向净买入量和南向净买入量相差不到300亿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在“轧差过境”的制度安排下,过去一年,沪港通通道下,只有不到300亿元的资金结算过境,并无资金大进大出的情况发生。
  此外,沪港通的交易量也成为市场关注的一大热点。分析人士指出,沪港通的运行确实有些“不及预期”,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但它绝不意味着沪港通的失败。
  香港经济学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梁海明表示,“交易量并不是问题,两地金融市场互融互通才是关键。”沪港通不能用短期时间来判断,应该放在更长的时间去验证。
  谢开聪认为,交易规则也是重要原因,目前“沪港通仍以资金融通为主,而且交易时间、交易规则的限制还是比较多”。未来沪港通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做出优化并进行金融产品等创新。
  助力金融改革 制度或将进一步优化
  过去的20余年,中国资本市场在风雨中不断改革创新,却基本处于“封闭”状态。李小加预言,未来20年将是中国资本、中国市场、中国系统和中国标准崛起的时代。
  沪港通是资本市场的重大制度创新,过去的一年中,沪港通取得了一定成就,作为A股联通国际市场的第一步,沪港通将为内地股市与其他市场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大大缩短深港通、伦港通等筹备时间。
  国家发改委特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特聘研究员郭凡礼认为,未来沪港通还可以进行两方面提升:其一,使沪港通标的股票种类多元化,当前沪港通的标的股票以蓝筹股为主,收益偏稳定,可以将一些成长性较高的非蓝筹股纳入其中;其二,降低投资门槛,使更多投资者能够参与到沪港通投资中来,有效提高沪港通交易的活跃度。
  如今,沪港通正在逐渐打开一扇阻挡在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玻璃门”,拉响了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序曲。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逐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成为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一定意义上讲,沪港通不仅是推动两地市场发展的重要措施,更是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项重大改革,将成为推动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