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课改的“一主两翼”和“四轮并驱”

20.03.2016  22:46
  江干区课改的核心思路与顶层设计可以概括为:试点先行,局部改良,重点突破,整体优化。
  试点先行——采三集团、凯旋教育集团、天杭实验、笕桥实验、笕桥小学等发挥一定示范作用。
  局部改良——通过从社团活动到社团课程、从特色课程到拓展性课程、从学校课程到区域课程渐进发展,有序推进。
  重点突破——通过课堂转型研究、课程整合研究、课程评价研究等来实现。
  整体优化——确立以区域规划为主体,以学科和学校改革实践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战略,通过“四轮并驱”:教育一科行政统筹、教育发展研究院业务推进、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保障、学校具体实施推动课改顺利实施。
  课改实例
  第三教育空间:小学也有“选修课” 评价“虚实”结合
  “小芸,我看见你儿子在钱江新城发展中心,今天不是周四吗,没去上学?”一个中年男子在焦急地打着电话。电话那头“扑哧”笑了:“哈哈,别担心,他们这是第三教育空间的课程,每周四都上……
  对话里的孩子,就是采荷三小教育集团的学生。学校从2009年开始《第三教育空间:创新学生学习的课程变革与实践》研究。从最初依托第三教育科技,将学校原有的社团活动逐步建设成体艺特色课程,到开发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使学习方式从单一走向综合,并创建“数字童年”平台完善第三教育空间整体架构。
  第三教育空间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校内外联手打造体艺特长类课程,目前已开设50多门特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类似大学“选修课”的开放式选课机制,自由度大、课程负担小,如木工坊、3D打印等在校内外都已小有名气;二是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发主题实践类课程,“红领巾走读杭州”课程覆盖全校,通过发掘各种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课程整合,开展探究性学习。
  同时,集团还创新配套评价方式,采用物化成果+网络档案的“虚实一体”动态化评价。
  选修课“走班制”:爸妈来上课 不出校获得新知识
  “同学们,生活中意外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当看到周围有人突然晕倒或是发生车祸,面对生命垂危的伤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意外情况紧急救护的知识……
  这是采荷实验学校的爸爸妈妈在给孩子们上一堂救护课。本着“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效学习”的教育追求,2015年学校拿出周五下午时间,依托原来的社团活动,开展了拓展性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和领域的拓展学习。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各展所能开设知识拓展、兴趣提升、生活体验三大类课程,三大类课程下又分出各种微课程,有围棋课、话剧社、尤克里里弹奏、养护课等近30类。拓展性选修课采用“走班制”授课,学生离开原教室到拓展性课程教室上课,也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为了解决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有限与学生发展需求无限的矛盾,学校大胆引入社会资源,请爸爸妈妈到采实来上课。为了避免授课内容重复、碎片化,学校将相同大类职业的家长组团,互相协商授课内容和方式,形成序列化、可持续的课程内容。这些办法就像打通了社会与学校教育的“任督二脉”,变小课堂为大视野,化大社会为小世界,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获得新鲜有料的知识。
  一堂主题实践课:垃圾场里萌发的灵感
  杭师大东城中学有个《垃圾与文明》主题实践课程。有次课上发生的一件事给校长陈沪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天我与初一学生一起去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参观,我们得知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不能容纳杭州市民日夜产生的垃圾。回来的路上,坐在我身边的那个男生一直保持沉默,快到学校时他突然与我说:校长,我觉得妈妈们之所以没有将垃圾分类是因为怕麻烦。我说:有道理,你的意思是?他说:我一路在想,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最麻烦,它一旦与可回收的垃圾混在一起,那些垃圾就不能变废为宝了,要是厨房能像卫生间一样装个管道,方便妈妈们随手把厨余垃圾倒进去,然后用水一冲到下水道去就不会污染其他可回收垃圾了。我一愣,说:那下水道不是要泛滥成灾了?他说:每栋楼下装一个漏斗,定时压缩,把残渣过滤打包,让清洁工人定时处理不就可以了吗?
  这天下午恰好学校安排了杭州市固废中心张主任的讲座,我把这段对话描述给张主任,张主任感慨说:“真是智慧在民间啊,其实新加坡的民居建筑中就有这样的设计,没想到一个学生能独立创建这样的垃圾分类对策!
  后来,这个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把这些想法写成了研究性学习报告,获得了区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
  对话局长
  Q:新一轮课改中,江干区出现了哪些代表学校,分别做出了哪些改变?
  A:一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老学校的改革创新,如采荷三小、采荷实验学校、采荷中学等;二是新优质学校整体提升,如凯旋教育集团,通过整合形成了“1+1+1”校本课程体系,第一个“1”为集团四所小学周五下午开设的拓展性课程,第二个“1”为学校特色课程与整合性课程,第三个“1”为区域共享课程;如浙师大附属笕桥实验中学,致力于学习方式转变,探索课堂方式转型,以自治、自主、自助为理念,以独学、助学、群学、研学为举措,形成了“三自四学”课堂教学范式,成功实现课堂转型,该课题成为2015年教育部重点课题。
  Q:接下来的深化课改,江干区将围绕哪些方面推进?是否会有创新举措?
  A:新一轮课改我们将围绕三个关键词来推进。
  一是整合。包括课程内容、研究力量和学校伙伴建立三方面。在课程内容整合上,进一步有效整合德育内容,以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为主体,将各科德育元素、专题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主题模块,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德育实效,建立全新的“品德+”现代德育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并通过重大课题聚集整合各个学校的研究力量,建立区域性的课程研究指导审核专家委员会,对课程实施进行全程指导和质量监控,改革区域性学业评价方式,注重表现性和过程性评价,为孩子成长建立真实的档案。我们还将引智借力,引入杭师大、浙师大、华东师大、省教科院等院校资源,对各校课程建设给予专业支持。
  二是共享。主要是资源共享,我们正在筹建区级课程资源库,2016年的目标是建立100门区域精品课程,完成后各校都可通过在线学习实现优质课程共享。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联招、教师联聘试点区域,实行大学区概念,在区域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具有这一方面的特色课程的学校。
  三是开放。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学校、家庭、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开发服务于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出台我区课程资源基地建设的资助制度,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建立一批江干区学校和校外合作的基地,给学生和教师更多选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