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江干区妇联用心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26.05.2015  21:14

日前,杭州市江干区妇联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为全市唯一。近年来,江干区妇联立足家庭“第一阵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当好“程序员”,不断探索和创新未成年人工作的社会模式,为未成年人展翅翱翔筑牢防护盾。

一、凝心聚力,共襄发展,开启云服务模式

家庭是孩子成长教育的第一课堂,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系统工程中发挥着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用。为此,区妇联找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结合点,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维度联动,妇联、志愿者、家长合力发声,共同开启江干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云服务模式。

一是阵地建设,搭建“大网络”。借助社区(村)、学校、幼儿园等平台,全区建立各级各类家长学校410所,出台完善《江干区家长学校工作规则》,家庭教育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监测评估机制等制度,定期召开家庭教育工作联席会议。通过开展基层儿童工作创新项目申报评审,划拨专项经费予以扶持,实现教育阵地全覆盖、无盲点,措施机制多层次、普惠民,逐渐形成社会各界合力共建育人树人环境的“大网络”格局。

二是团队培育,建好“公共云”。通过各类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学校老师、家庭教育工作者、优秀家长主导力量,两年来开展“家庭教育流动课堂”活动800多场,组织2.3万户家庭参加家庭亲子阅读活动;通过各级“儿童友好家园”,招募退休教师、心理咨询师、保健医师、法务工作者等组成的辅导教师队伍,为辖区未成年人提供关爱服务近千场。随着未成年人教育师资力量不断扩大,可提供的服务内容从行为养成、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到康复训练、法律咨询等,服务对象从同步教育到私人定制,服务内涵不断提升。

三是注重引领,强化“个人云”。注重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作用,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开办专题讲座,引导家长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业、生活,更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开办家长沙龙,针对儿童成长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讨论;开展亲子阅读、亲子游、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地理解和沟通。开展“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宣传活动,宣扬良好家风,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二、蒙以养正,护航成长,构建德育体系

一是育“三德”,开展品德教育。“节俭养德”建绿色家园。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传播“节约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分钱”的低碳理念,开展“节俭养德我先行”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孝礼道德”怀感恩之心。大力弘扬孝顺父母、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开展“感恩父母·给爸妈的一封信”征集评选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从感恩父母开始,茁壮感恩心苗,常怀感恩之心、常立感恩之德、常行感恩之举。“文明美德”促社会责任。引导未成年人“争做小小志愿者、争当文明小公民”,开展“美丽大家园”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美丽楼道”清洁、文明劝导、敬老助残、蒲公英关爱等活动,引导他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文明,传递温暖,培育社会责任意识。

二是树“三观”,构筑核心价值。拓展“世界观”培养读书习惯。以“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为主题,开展家庭亲子阅读活动,引导孩子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提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观念,促进人格发展以及增进亲子情感交流;开展净化假期网络环境家庭护卫行动,普及科学的网络知识,增强未成年人的媒体素养,提高网络防范能力,指导孩子文明上网,2000多户家庭参加活动。树立“人生观”培育优良家风。借助省“心系妇儿•家庭教育空中课堂”公益项目,依托4个市级和5个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服务点,为家长开设各类家庭教育服务;开展文明家庭创建,结合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等特色家庭系列创建;开展“好妈好爸好家风”宣传活动,通过“好家风好家训”格言征集、“家风讨论”、“我心中的好妈妈”征文等形式,大力倡导中华传统美德。宣传“价值观”构筑精神高地。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开展“洒扫应对”主题实践活动。举办“日行一善,周行一孝”感恩活动、“餐桌课堂”、“我的绿色手记”小手拉大手家庭垃圾“瘦身计划”等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美德、文明礼仪、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教育。

三是构“三心”,搭建温暖港湾。丰富文体活动“乐心”。各级妇联积极整合资源,组织辖区未成年人参加“读书聚乐部”、“钱塘小伢儿”、“少年模拟法庭”、自然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夏令营等科技、艺术和法制类活动,特别设计“江干民间博物馆”游览图,有效丰富未成年人课余生活。深化关爱服务“暖心”。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专门学校开展“假日暖巢”志愿服务关爱活动,实施“小候鸟亲情计划”和“蒲公英阳光小屋”服务行动,申请小候鸟助学金80000元,在“思想引领、学习辅导、心灵抚慰、生活关心、实践互助”等五方面关爱流动儿童。开展安全教育“放心”。以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火灾、防中毒、防突遇自然灾害和防不法分子伤害为主要内容,开展假期安全教育,发放宣传资料3033份,开展知识竞赛1012场、演讲比赛52场、安全文艺宣传27场、安全咨询86次等。

三、精准发力,开拓创新,绘制发展新蓝图

一是项目带动,拓展服务领域。全国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关注流动儿童群体,深化“蒲公英计划”,不断巩固和夯实全国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工作示范区成果。建设蒲公英家园130个,援建蒲公英书屋30个,捐赠书籍2万余册。制作蒲公英家庭教育指导手册2万余册,指导流动儿童家长科学家教。开展“让蒲公英之花幸福绽放”,蒲公英法制、环保、科技夏令营等系列关爱活动,受益流动儿童达2万余人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区儿童保护服务体系与网络建设”项目。坚持“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平台”的项目执行思路,探索通过与公、检、法、民政以及心理咨询机构、辖区学校等部门共同合作创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支持性环境。编撰《儿童权利保护工作指导手册》,开展儿童庇护行动,实施家庭风险评估和高危干预措施,及时解答家长和孩子的困惑,排解家庭成员沟通障碍,对困境儿童实施心理调试等。通过不断地介入服务,成功干预了一例自闭症高危儿童个案。

二是创新发展,深化服务内涵。科研创新。对1200户家庭进行访谈,评估全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实施情况,剖析当前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方向,创新制定家庭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填补了国内家庭教育评价体系的空白。中央电视台、杭州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新闻报道,《今日早报》全文刊登了该研究成果。同时编撰多部指导手册,赠送到各社区(村)、学校和各基层妇女组织共计4.5万余册,为他们提供生动形象的案例解析和工作指导。其中,《江干区家庭教育案例汇编》、《家庭教育评价指标漫画解读》和《蒲公英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入选杭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库。阵地创新。借助区女企协会公益项目,建立儿童关爱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儿童。依托校园网,开展“网络家长论坛”、“网上家长学校”、“手机短信通”;运用“江干女人家”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相关信息,使传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向现代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转变。活动创新。开展“百万家庭素质工程”活动,举办家庭教育征文演讲比赛,展现新时期家庭道德文化建设内涵;实施“与花儿一起成长计划”,举办“让每个孩子像花儿一样幸福成长”系列讲座及各类主题活动,不断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现新发展。通过“空中课堂”向全区孕妇、0-6岁儿童家长、小学生家长发放家庭教育短讯千余条。

三是重点关注,提升服务质量。把握关键人群。注重失地农民家庭子女教育工作,开展《城市化进程中关于失土农民家庭城市意识培养》课题研究,通过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指导,使他们既提高了自身素质,又掌握了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注重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工作,在天成教育集团等流动人口众多的学校开展“我是新杭州人”规则教育活动,定期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并推出开展“教子有方”好家长评优活动。把握关键年龄段。把“幼升小”、“小升初”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关口”,做好入学前家长全员培训和入学后家长开放活动。在活动中引进专家意见和建议,对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种种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积极的干预措施,有效引导并帮助孩子适应过渡期。把握关键节点。结合文明城市的争创工作,积极推进“文明进我家”活动。借助假日小队等活动载体,构建未成年人教育优质平台。利用国际禁毒日、12•4法制宣传日、“服务大项目”活动等参与各类广场咨询活动,为儿童提供权益保护咨询服务。(杭州市江干区妇联)

 

栏目:儿童发展    编辑:王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