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丁桥:打造生态智慧型城镇

27.11.2014  11:02

   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毛珺 沈健 ) 杭州城北,丁桥水乡。这里15.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密布14条大小河港,3.2公里“水上巴士”线直达市中心;这里生态环境优越,原汁原味的皋城村、沿山村龙居寺、黄鹤楼、千年古桥等古迹尚存,在老村的生活气息里更显古朴;这里还是一个蓬勃崛起的智慧新城,智慧产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全方位的智慧植入,让新城越变越“聪明”。

  把尊重自然、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作为最大智慧,走以生态环境为核心,以智慧经济为支撑,以“产城融合、景城融合、人城融合”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江干区的丁桥镇,正在以全新生态智慧型新城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智慧新城呼之欲出】

  “以后社区停车系统会告诉你哪里有空位,还能导航到离你家单元楼最近的停车位;路灯坏了,只要发个微信,物管人员会上门修理;还有每家每户安装上智慧盒子,煤气报警、老人身体状况监控点点就知道。”讲起社区的智慧建设,丁桥镇长虹社区书记章燕瑜停不了嘴。今年年底,长虹社区将建成杭州全市首个智慧社区。

  发展智慧经济,智慧商圈,智慧审批,智慧管理,作为杭州市智慧城市唯一镇级试点,丁桥镇正朝着生态智慧型城镇的目标前进。

  抓好“智慧经济”。实施“四换三名”,通过“旧厂房园区化+农居房楼宇化+留用地集约化”相结合,整理产业发展平台860多亩30多万平方米,打造杭州东部软件城。一期创新孵化园已经引进35家科技企业,东部软件园还与建塘社区达成10%留用地合作开发协议,科技总部大楼项目力争2年半内建成使用,开了留用地做产业的全市先河。

  做好全国首个基于微信的“智慧商圈”试点,引入O2O(线上到线下)理念,由腾讯微信出资打造“结邻公社”邻里社交圈,整合本地网站、物业、超市、商户、银行、志愿者资源1090多家,提供免费服务20多类、低偿服务10多类。依托丁桥生活网APP和“就业云”,每年通过互联网帮助1100多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占全镇总量的近40%。

  以低保户帮扶为试点,在民生保障领域率先破解“信息孤岛”,打造全市首个“智慧审批”试点。试点以来,困难群众申请低保救助等服务的办理周期从原来20多天缩短至4个小时,从需要盖10多个公章简化到只需1个数字化认证,得到办事群众好评。

  推出杭州全市首个“智慧城市协同管理”试点,把治安交警、城市管理、河道水质、森林防火、小区物业等510多个监控探头和感知设备,全部纳入“监控云”。此外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校园正在一一推进。

  【生态村河智慧之源】

  丁桥自古水乡,全镇14条大小河港,是杭州主城区河道最多的乡镇之一。赤岸港、赤岸桥、鲍家渡等古埠码头串成古运河的“吴故水道”,皋亭山下村庄的“皋亭观桃”曾与“西湖赏月”并称为杭州“古八景”。

  生态村河,是智慧丁桥发展的源泉。

  城镇化推进中,丁桥没有填掉一条河,坚持“以水为脉、顺水而规、以规通水”,以“十港四河”为脉络规划建设城镇。疏浚河道29公里,贯通沿河慢行系统32公里,开放沿河绿化202万平方米;大农港、东风港2条河道被评为市级示范河道,基本建成“可以游泳的河”;全镇已建或在建的30个商品房、安置房、经适房、廉租房、农居房小区中,有28个小区滨水而建,93%居民的房前屋后附近有河道流经;每年新年举办“相约上塘河·最美马拉松”。现在,在河岸游步道漫游休闲,在河边公园闻桂花香味,在河水中“荡起双桨”……已成为丁桥百姓的一大乐趣。

  承载着历史文化基因的自然村落在发展丁桥智慧新城时得到完整保存,并注入新的智慧基因。江干全区55个行政村完成撤村建居,转为城市社区,却在丁桥镇完整保留了皋城村、沿山村2个村。如今,丁桥重点打造活着的“皋亭上河图”,以“千桃园”为中心,以龙居寺复建为龙头,发挥皋亭山、上塘河、风情小镇的山水人文优势,开发虚拟景区、智能游步道、智慧禅修、智能民宿为依托的特色旅游产品。

  【新城新貌筑巢引凤】

  建新城,换新貌。古老丁桥正在焕发新青春。

  “2012年我买了丁桥的新房入住,白天开车到市区上班,晚上下班回来,这里离市区近,生活也方便。”新杭州人徐轶说。距离杭州市中心10公里,东与余杭区世纪大道西路相临,西与拱墅区半山公园相临,独特的区位优势给丁桥发展带来新机遇。

  2003年杭州市敲定丁桥建设杭州大型居住区至今,常住人口从1.2万人增加到5万人;财政收入从2902万元增至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6%。丁桥已拥有88个免费自行车点、各类学校15所、1个片区级体育中心、3个邻里中心、2个大型超市、12个银行网点。除了政府规划的大量住房,广宇上东城、城发云锦城、丁桥颐景园等商品房楼盘相继开发,吸引更多新老杭州人入住。

  集群众干部智慧,实行丁桥特有的拆迁模式,推进和谐拆迁。在拆迁前,率先提出安置房等人、留用地等人、社会保障等人、基础设施等人“四个等人”。其中“社会保障等人”,帮助老百姓“农保转社保”,丁桥人几十年来靠地养老、养儿防老的养老方式得到彻底改变。

  发挥村民智慧,在老村推进“看不见的城镇化”。对100幢农居实施有机更新,引导村民拆除自家围墙、让出山间小道、保住古井水塘、留住茶园古樟。实施“地下五通”工程,截污纳管、通管道煤气、通光纤宽带、通垃圾直运和电线“上改下”超过5.5公里。既让老村拥有与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又避免“千村一面”,使整个村落融入山水,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农居博物馆”。

  倚河而业,发展生态智慧产业。丁桥在城镇化推进中,甩开膀子打好“腾笼换鸟”、“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组合拳,通过狠抓治水倒逼转型升级:先后关停蓄电池厂、丝绸炼染厂、鱼塘鸭场等污染企业211家,让沿河的“石头经济”、“鱼头经济”、“鸭头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旅游休闲产业、信息服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生态智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