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浙江江山:土地整治整出“丰产田”“风景田”

10.01.2018  09:44

  在浙江省江山市,千年不变的祖宗田秀出了“艺术范”:“中国梦”“江郎山”“江山腾飞”等“彩色稻艺”图,在凤林镇广袤的田野姿意绽放,吸引了10万多人次的游客,登上2016年央视春晚;双塔街道有块“八卦田”,2017年按照杭州南宋年间的“籍田”样式改造建成,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

  “这样的风景田在江山随处可见。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不仅落实了藏粮于地,还成为创意农业的新亮点、乡村旅游的新景点。”江山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沈煜霆一脸兴奋地说。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土地整治成为农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器。沈煜霆介绍,2012年~2017年,江山市投入资金近20亿元,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7.1万亩,垦造耕地2.29万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5700亩。

  万顷良田变大、变平、变肥了。2017年11月,石门镇的泉塘畈单季稻亩均最高产量达1071.51公斤,打破了全省水稻种植记录。“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泉塘畈的土地流转价格每亩100元都无人问津,现在一亩600元抢着流转。”沈煜霆说。

  土地整治更带来土地价值的提升。在江山,以塘源口乡、张村乡为代表的猕猴桃基地,碗窑乡、长台镇、石门镇为代表的火龙果基地等,70%以上的面积是通过土地整治建成的。

  2017年12月21日,记者登上塘源口乡仓坂村外子山观景台,占地面积302亩的猕猴桃园区尽收眼底。几年前,外子山被人称为“癞痢头”,经济效益低。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这片土地流转给一家农业公司,租金达到每亩800元,土地流转租金80%归农户、20%归村集体。“仅土地流转租金这一块,村集体经济增加年收入5万元,农户户均收入2000元。”仓坂村支部书记郑永和说。

  农业+光伏,一片土地,两份收成,折射出产业融合的效应。冬日暖阳下,凤林镇株树村的山地上,一排排农业大棚里,种着白芨、三叶青等药材,大棚顶上排列着一片片整齐的太阳能电板,正在发电、送电。这是浙江同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农光互补新型智能光伏电站。“这个占地面积800多亩的光伏电站,就是在土地整治的基础上建成的。”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站在贺村镇后源村乌岗山远眺,脚下是千亩水田,种上的油菜苗泛着绿意。“3月份,这里就将成为千亩油菜花园。”后源村支部书记朱立国说。这是贺村镇“旱改水”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原来的乌岗山是低丘缓坡,如今田块平整、道渠纵横,水源充足,村里到镇里的路程缩短了一半,改善了周边村庄的生产、生活、交通条件。“项目建成后,村里水田多了,旱地少了,全村800多亩耕地,现在除了30多亩旱地,其他都是水田。”朱立国说。

  耕地质量提升了,项目后续紧跟而上。江山市立规矩:土地整治项目完工后必须种上农作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必须种上粮食作物,不得种植苗木、挖塘养鱼。此外,江山市再使实招:规定垦造耕地及“旱改水”项目验收后,在半年内完成土地流转并种植农作物的,按项目区耕地面积给予乡镇(街道)每亩500元奖励,反之扣罚每亩500元;政府免费送有机肥,提高种植水稻补助标准,前3年种植水稻的分别给予每年每亩1000元的补助。“由于管理到位,土地整治后效果明显,江山基本没有耕地荒芜现象。”  沈煜霆说。

  来源:2018年1月9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