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浙江永康:在“最严格”中探索“永康”发展之路
11月6日上午,记者走进浙江省永康市饮用水检测中心时,留美博士陈静和她的同事钱慧静,正在流动分析室操作着试管、烧瓶等化学仪器。随后,陈静到隔壁房间打开了原子荧光设备,而钱慧静在色谱室操作起离子色谱仪。中心主任陈苏春告诉记者,她和同事们一起,对登记编号的水样进行微生物、消毒剂等指标的检测,数据经过校核、汇总后,上报市水务局。
这是永康市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而专门成立的检测中心。类似的机构和人员以及由此而取得的成果,显示出永康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进展。
一年间,永康成立了23个部门组成的水管理小组,建设了456座村级污水处理站,组建了720人的水务员队伍;在浙江省率先实行跨乡镇河流交接断面水质按月公布,获得浙江省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工作一等奖;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从40.1立方米降至33.84立方米,用水总量控制在2.15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1,3个市级考核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这样的进展和变化,折射出永康人怎样的认识?永康人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究竟给这个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行政区带来了什么?
“五金之都”的“渴”求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成为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永康五金产业发达,以工业经济为主。户籍人口57万,外来人口58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可以说是经济相对发达,人均水资源相对缺乏。”永康市水务局局长陈琦说。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征,使永康具有资源性缺水的先天不足;虽地处江南,降水较为充足,但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五金之都”的产业特征又带来水环境恶化……水质性、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的状况一直困扰着永康,水资源问题业已成为永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水资源的持续保障。永康市市长金政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变用水方式。”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利用方式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永康不得不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寻求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的新途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各个环节,涵盖取水、用水、排水全过程,是破除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利用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倒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推动整个社会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永康市委书记徐华水说:“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于永康市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推动经济社会二次腾飞十分必要。”
既要结合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缺水并存的特点,挖掘自身水资源潜力,又要结合企业“低小散”的特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陈琦认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量水发展”,这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意义重大。
思路决定出路,理论指导实践。永康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自觉定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和解“渴”之法。2012年12月,《永康市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方案》获水利部、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永康从此开始在“最严格”中探索可持续转型发展之路。
严守“三条红线”
因水制宜 统筹兼顾 构筑实施框架
永康的实际,如何才能与国家统一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接?
永康人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的“三条红线”,与全市取水、用水、排水全过程对应,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地谋划实施方案。
结合各区域各行业用水需求,永康在全市范围内采取多因素分配模式,对水资源总量进行分区分配,配套制定了《永康市水资源总量分配方案》《永康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等,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划定水资源“红、黄、蓝”三条预警线,控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永康不仅大力“节流”,还积极“开源”,充分利用本地水资源,实施山塘水库综合整治、水源新建和境外饮水工程,实现供水总量满足远期用水总量需求的目标。
记者采访了日供水量达20万吨的南山水厂,它是永康城区最大的水厂。厂长朱晓红告诉记者:“节水办每个月会下达用水指标,对超过指标的用水企业进行警告,企业现在都比较自觉,节水意识到位。”一旁的电脑屏幕上清晰显示着50多家用水大户的用水状况,包括流量、压力等。
政策导向是用水效率控制的关键,永康出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严格实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管理制度。推广实施纳米无磷工艺等节水工艺和设备,促进生产用水循环利用;完成渠系改造和泵站建设等工程,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微喷灌等先进节水设施;完成城区镀锌管网改造,解决供水管网漏损率高、水压不足等问题……永康瞄准用水效率控制的关键节点和突出问题,“各个击破”。现今,永康的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925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1,而杨溪水库灌区的这一系数更是达到了0.67。
华溪是永康的“母亲河”,流经永康一半以上的镇(街),近年来却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成了人们口中的“最差河流”。永康投入1.2亿元治理华溪,组织开展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等水环境治理。市委书记徐华水主动请缨,担任华溪的“河长”。“截污纳管是治污的重要环节,把污水收集起来,通过接入铺设在城镇道路下的污水管道系统,送到污水厂处理。”陈琦介绍说,在市区,永康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在进行三期工程的建设,而在农村,有联镇污水处理厂、村级污水处理站,全市形成了市、镇和村三级污水处理体系。
结合“五水共治”,永康深入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入河排污口调查、畜禽养殖场整治等,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减少城乡垃圾二次污染,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各项生态建市工作。
永康将“三条红线”作为水资源管理和控制的硬性约束,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结合“三条红线”目标完成情况,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有关部门、镇(街道、区)主要领导的年终综合考评依据,严格问责。
“六项示范”引领
创新发展 大胆实践 试点建设稳步推进
面对体现国家意志的刚性约束,永康人用科学发展的远见卓识统一了思想,用统筹协调的顶层设计对接了管理框架,而直接体现永康试点成效的,是永康人真抓实干的各项措施。
永康作为全国两个县级试点之一,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分解落实各项任务指标,投入资金近8亿元保障试点建设,同时加强宣传培训,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水资源管理。在21个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试点建设顺利开展,工业节水减污、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生态湿地净化、污泥处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六项示范项目,初显成效。
“索福工贸磷化替代节水减污”项目全面投入生产,实现了总磷的零排放;免酸洗工艺、冷却水回用、再生水利用等工艺,在全市企业推广;能诚集团利用2万平方米的屋顶及负一层,建设了雨水收集水池系统,年雨水收集量1.5万立方米;唐先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通过处理产生生物有机肥,形成“排泄物—果蔬种植”的综合利用模式;杨溪水库240亩生态湿地一期工程去年8月完工并投入运行,总氮、总磷指标下降的平均值超过50%和40%;水务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一期完工,初步将取水、供水、用水、节水统一纳入管理。
永康试点建设确定的38项工作全面启动,其中25项已全面完成,13项正有序推进。
在永康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干馏污泥机组旁,厂长池栋告诉记者:“这些机组可以‘变废为宝’,通过干馏处理,利用污泥生成可以改善土壤环境的生物炭,实现污泥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置。”
在石柱镇和江南街道水质交接断面的取水点,环保部门的监测小组给记者展示了工作流程,小组长施宏方和同事一起,对刚刚采好的水样进行pH值、氟化物、总磷等指标的监测。数据显示水样pH值为“8.19”,呈弱碱性,属合格范围。
在饮用水检测中心,检测人员正逐项分析10多个水样检测指标。检测中心主任陈苏春说,中心投资共500多万元,由市财政拨付,负责全市饮用水行业管理、技术指导培训等,建立饮用水安全档案。
…………
试点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但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复杂性高,仍让永康的试点建设充满挑战。陈琦坦言,目前试点工作也面临一些难题,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农村综合治污难度大,还未形成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机制以及非常规水资源规模化利用程度不高等。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既是用水方式的硬性约束,也是发展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国家层面颁布实施仅两年的“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总结规律,从困难中摸索经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而试点建设提供了先行先试、改革示范的宝贵机会。
“现今,整个社会已形成了对水的重视、关注和敏感。过去工业污染严重,现在面貌大不同。环境的改善也促进居民健康状况的提升,我们的百岁老人现在有49位,数量位居金华各县市之首。”永康市副市长胡增强说。
硬约束需要软着陆,“最严格”保障永康路。永康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形成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共识,已经制定了科学统筹的制度框架,已经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各种措施,全市城乡面貌持续改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永康以试点建设为契机,不仅摸清了水资源“家底”,因水制宜加快发展,同时在破解水瓶颈、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