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浙江“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综述

12.01.2016  00:36

 

干在实处的五年 走在前列的五年

 

——浙江“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综述

 

这五年,浙江“肯下血本”兴建水利基础设施; 

这五年,浙江“五水共治”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这五年,浙江“以人为本”高标准抓好防汛防台……

纵观“十二五”,浙江省坚持不懈治水害、兴水利,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防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得到提高,水利依法管理得到加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有效保障。

以人为本

防汛防台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杭州三堡排涝工程》  刘伯良摄

作为洪涝台旱等自然灾害的易发之地,这些年来,浙江省自觉遵循和积极践行习总书记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期间提出的“不死人、少伤人”“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劳民伤财、不怕十防九空”等防汛防台科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先,不断总结防汛防台工作的经验教训,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双管齐下”,切实提高防洪保安综合能力。

工程措施方面,“十二五”以来,浙江省完成了731座水库除险加固,水库病险率从本世纪初的60%降低到5%以下;治理中小河流1025公里,加固主要江河堤防440公里,加固海塘371公里,基本完成中央下达的建设任务;完成低洼易涝圩区整治183万亩,新增强排能力610立方米每秒,有效提高了杭嘉湖等平原地区防洪排涝能力。

目前,浙江省主要流域防洪排涝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保护了全省70%的人口和耕地。全省已累计建成各类堤防3.65万公里、海塘2723公里,主要江河防洪标准总体达到20年一遇以上,城市中心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

非工程措施方面,浙江省落实各级各类防汛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定完善各类预案方案,开展应急抢险演练,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和保障;充分发挥基层防汛防台体系的作用,全省1/3的县完成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科学实施防避抢救,最大程度降低了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这些年来,浙江全力防御了多个台风,特别是成功防御了正面登陆的“海葵”“灿鸿”台风,实现了人员零伤亡。全面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梅雨洪水,特别是成功防御了2011年钱塘江流域罕见大洪水和2015年梅汛期多轮强降雨袭击,确保了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因灾伤亡人数与同期相比明显下降,洪涝灾害损失占全省GDP比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11—2014年全省防洪减灾效益达1044亿元。

民生为上

兴利惠民能力显著增强

龙泉五龙山喷微灌生态茶叶山》郑本成摄

        这些年来,浙江省坚决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治水兴水重要论述,始终把民生水利放到水利发展优先领域,以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为核心,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重点,以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为代表的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了巨大效益。

十二五”以来,至2015年11月底,浙江省已完成水利投资近1992亿元,“十二五”总投入超200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两位数,是“十一五”的1.8倍。目前,浙江全省已建成水库4334座,总库容44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27亿立方米,建成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113个,新增年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全省60%以上城市建立了应急备用水源体系,水库已成为全省城镇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供水的主体。

与此同时,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任务,改善了42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条件,农村自来水覆盖率提高到98%,解决了194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1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彻底改变了一些缺水地区农村饮水困难的历史。以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水利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百万亩喷微灌节水工程、大中型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山塘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整治万方以上山塘6420座,新增旱涝保收农田33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保持在2100万亩左右,有力保障了全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同时,浙江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科学开发山区水电资源、沿海滩涂资源,新增农村水电装机近34万千瓦,完成滩涂圈围47万亩,有力促进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民生水利大发展已成为浙江水利工作的鲜明特征。

节水优先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

碧水乡村》郑本成摄

浙江,虽然是江南水乡,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76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一些地方仍存在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这些年来,浙江省坚决贯彻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的治水思想,全面启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配套措施,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浙江,坚持从水资源承载能力出发,严格控制区域取用水总量,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先后完成椒江、东苕溪等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

浙江,坚持从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出发,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认真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期盼出发,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2014年,浙江省实际用水总量192.87亿立方米(国家控制目标217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3.07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30.8%(国家控制目标是下降22%),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79(国家要求达到的目标是0.578),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4.1%(国家控制目标是61%),四项主要考核指标均超过年度控制目标要求,顺利通过国家考核,并被评为优秀等次。

系统治理

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富春江之晨》郑盈盈摄 

习总书记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些年来,浙江省坚决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重要思想,始终把江河系统治理、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改善城乡水环境面貌。

十二五”期间,浙江继续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共开展了21个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治理农村河道1.3万余公里。目前,全省已累计完成清水河道建设4.2万公里,实施河岸绿化270平方公里,清淤疏浚河道淤泥50亿立方米,全省河道保洁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了一批集生态景观、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河道示范工程。

与此同时,浙江省积极推进涉水“三改一拆,依法拆除涉水违章建筑1268万平方米;积极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7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从本世纪初的1.6万平方公里下降到了0.93万平方公里;积极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快推进湖州、宁波等6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立了14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在浙江,河湖水域已成为当地传承民俗风情的新节点、彰显历史文化的新载体、展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阵地。

改革创新

体制机制优势再彰显

河道晨曲》 梁敏慧摄

改革,始终是浙江人坚持的一条制胜法宝。五年来,浙江省紧紧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努力突破水利发展的深层次制约,探索了一些新做法、好经验。

浙江省通过长期治水实践,按照省政府建设“四张清单一张网”(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责任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及浙江政务服务网)的要求,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省级水行政许可事项已减至10项,审批时间从20天减少到12天,与兄弟省市相比,审批事项少、审批时间短。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两项全国改革试点”率先通过国家验收,建立了1.3万人的村级农民水务员队伍和近400个农民水利合作组织。

通过长期治水实践,“十二五”期间,浙江先后出台了《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等多部符合浙江实际的地方性水利法规。与此同时,浙江省利用市场机制优势,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大规模水利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可以说,这些改革措施,极大激发了水利内部发展活力,不断优化了水利外部发展环境,有效推动浙江水利加快发展。

  “ 五水共治

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加强

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结合本省实际,作出了“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重大决策部署,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五水共治”从群众最需要、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入手,通过系统治理,建立起人与水的和谐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拍手欢迎。两年来,浙江上下不断掀起治水热潮,成果显著。

在“五水共治”中,浙江水利部门主要承担了“防洪水”“保供水”两项任务,按照“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的要求,提前上马一大批群众急需、迟早要上的项目。2014年,浙江省完成“五水共治”水利建设投资347亿元,超过年度计划27%。截至2015年11月底,浙江省已完成“五水共治”水利投资399.7亿元,超额完成348亿元的年度投资计划任务,同比增长22%,提前完成了“五水共治”水利年度计划。

据统计,“五水共治”实施以来,浙江累计除险加固了179座病险水库、1169公里海塘河堤,综合整治低洼易涝圩区84万亩、农村河道6103公里,新增强排能力219.6万立方米每小时,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47万亩和高效节水面积56万亩。余姚陶家路江泗门泵站等一批新建防洪排涝节点工程,在去年和今年的防汛防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五水共治”的推进过程中,浙江省全面落实“河长制”,全省12万公里河道落实了保洁措施,基本实现“全覆盖”。钦寸水库、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引水工程等一批“五水共治”防洪保供重点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全省防洪水、保供水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全省防洪防台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优化,水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发展成果不断惠及人民群众,得到了百姓点赞。

坚持最高标准

十三五”实现“六个全面

德清扩大南排工程》 谢根能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浙江也清醒地看到,对照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浙江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阶段性问题仍然突出:主要平原易涝区成为短板;主要江河防洪工程体系仍需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保障现代农业发展仍需加强;城乡供水保障可靠性有待提高;河湖水生态环境与“两美”浙江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水利依法管理需要大力加强等等。

十三五”,浙江水利改革发展又迎来新的重大机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水利”列入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国家和省政府不断出台支持水利的政策措施。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省长李强明确要求,狠下一条心再抓五年,持续深入推进“五水共治”。

面对历史机遇,“十三五”期间,浙江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最高标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按照“五水共治”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八八战略”、“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建设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流域系统治理,扎实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突出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突出严格依法治水,切实加强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管理,着重提高水利保安能力,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着力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坚定不移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水利支撑保障。

初步计划“十三五”期间,浙江全省完成水利投资3000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拟通过建设“五原扩排、六江固堤、八大引调、十库蓄水、十区围垦、百河综治、千塘加固、双百万节水灌溉”等八大重点工程和加快“防汛防台抗旱管理规范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化、节约用水社会管理常态化、水利投入体制机制多元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市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涉水事务行政管理法制化、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信息化”等八大管理改革,实现“六个全面”的目标:一是全面解决重点地区防洪排涝突出问题,沿海主要平原基本实现“强排成网”,区域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至20年一遇,90%县级以上城市中心区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及以上,主要江河干流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沿海重点区域防潮能力达到50年一遇至100年一遇;二是全面提升城乡水资源保障水平,全省形成多源共济、库供为主、联调互补的供水格局,县级以上城市湖库型水源地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90%县级以上城市建立“一源一备”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到95%以上,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以上;三是全面改善河湖水域生态环境,江河源头区、重点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力度继续加大,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8%以上,水域面积率达到6%以上,水土流失率不超过7%,水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江南水乡面貌得以呈现;四是全面改善农业“两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00万亩,农业“两区”全面达到旱涝保收,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率达到20%以上;五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44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28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2/3以上县(市、区)完成节水型社会创建;六是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建立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大中型水利工程、水电站、重点小型水库标准化管理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