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头条】还浦江百姓一库清水

23.10.2015  12:10

 

中国水利报头版头条:

 

 

还浦江百姓一库清水

 

——国内首个中型水库深水生态清淤工程开工

 

 

 

 

 

在通济桥水库,一艘大型环保挖泥船完成吊装,在水库库尾顺利下水……日前,国内首例中型水库深水作业生态清淤工程正式开工。

 

浦江,这个曾经打响浙江“五水共治”第一枪的地方,按照总书记“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要求,用非凡的魄力和决心,投资3亿多元为水库清淤。一切,为了子孙后代的“放心水”。

 

通济桥水库之“

 

曾以“中国水晶之都”闻名的浦江县,而今以治水扬名。

 

2013年5月,浦江在浙江率先开展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4年1月,浙江“五水共治”第一枪在浦江打响。一系列大刀阔斧的铁腕治水措施,让浦阳江水质从连续8年的劣Ⅴ类基本达到现在的Ⅲ类水。

 

然而,浦江治水没有就此止步。浦江决心实施“防洪水、保供水”的头号工程——通济桥水库生态清淤工程。

 

为什么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做水库清淤?浦江的坚定决心,来自于通济桥水库的燃眉之急。

 

通济桥水库是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控制性水利工程,建成运行至今已有50余年,以防洪、灌溉为主要功能。2009年12月,水库成为浦江县最大的城区集中式供水的备用水源。2014年7月,通济桥水厂工程开工建设,水厂建成后将与现有的仙华水厂互为备用,向浦江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服务区供水,解决城市水源和供水系统单一的问题。

 

浦江县加大库区污染源控制力度,推进上游村庄的截污纳管工程,竭力保护好这一库水源。然而,眼看着水厂即将建成,通济桥水库的水质却成了最大隐患。根据2014年全年的水库水质监测资料,按总氮指标衡量,通济桥水库大部分月份水质为Ⅳ和Ⅴ类或劣Ⅴ类,部分月份为Ⅲ类,全年不能达标。

 

干了十多年水利,今年荣获“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的浦江县水务局局长张咸荣,怎么也想不通:“污染企业关停了,面源污染控制了,河道整治出成效了,为什么这通济桥水库的水质,反而出现了以前不曾遭遇的蓝藻威胁?

 

水库的污染源究竟在哪里?浦江县水务局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对水库底泥进行监测分析,向“”寻找根源。

 

而结果让浦江人惊出了一把汗!数据显示,水库表层底泥中总氮最大含量达到每公斤6915毫克,总磷最大含量达每公斤6391毫克;有机质含量最高达到20%,整体处于8%以上,而正常种植土的有机质含量仅为5%……

 

经初步估算,在正常蓄水位情况下,水库底泥氮年释放总量远大于每年上游库区污染物氮排放量。底泥释放的氮是水库中氮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导致藻类暴发的主要因素。底泥沉积富集的砷、镉、铅等重金属和滴滴涕等有毒物质,成为水库饮用水水源安全的重大隐患。

 

水库清淤,迫在眉睫。

 

深水清淤之“

 

中型水库实行深水作业的生态清淤工程,清淤水深超过30米,底泥主要为有机质含量高、含水量高的流泥和浮泥,同时清除的底泥需要快速干化和固化处理,目前在国内尚无先例。实施这样一个首创工程,可谓难度重重。

 

工程首要难题便是融资。对于正在转型升级阵痛期的浦江来说,3亿多元的工程概算总投资,无疑是个不小的数目。而当地党委政府怀着将治水进行到底的信念,本着为子孙后代负责的使命感,下定决心投入真金白银。

 

水库清淤也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对浙江来说,治水就是治省,治省必先治水”,“要大干快上,多上一些大项目、快建项目”,“在水利建设上要舍得花钱,‘砸锅卖铁’、举债建设,也是值得的”……省委书记夏宝龙亲自部署,省级财政决定补助浦江1亿元。

 

有了钱,还得有技术。如何准确掌握水库底泥的数量和成分?如何合理确定清淤规模?如何进行施工和选择最佳作业方式,避免二次污染?如何快速、妥善处理清出来的淤泥?一系列技术问题,直接考验着工程技术人员。

 

浙江省水利厅以清淤工程为契机,积极推动水库综合整治,及时明确了工程目标和要求,多次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指导项目组开展工作。作为浦江县水务局的战略合作单位及通济桥水库生态清淤工程的设计单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从一开始就投入了大量技术骨干。河口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吴文华介绍,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课题组加班加点,院里共投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20余人次,是同等规模项目的1.5倍。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争分夺秒,向国内所有关于大面积深水清淤的技术单位“取经”,力争在最短的时间拿出最优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用声波物理探测、新老地图对比推算和布点取样地质勘察等多种方法,判断淤泥的平面和竖向分布,摸清水库淤积底泥的土质构成和物理力学特征,以及底泥淤积的厚度和分布规律。

 

然而,一开始的“深水取样”便陷入困局。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林根说,由于水库底泥大部分是含水量为100~300的流泥和浮泥,原始的取样方法根本不适用于30多米深的深水作业。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没有成功取到一个柱状样本。

 

时间那么紧,样品又取不上来,当时真是急得团团转……”黄林根说,“关键时刻,河口研究院之前做过的《沿海围垦工程流泥取样课题》,给大家带来了希望。技术人员借鉴该取样方法,边取样,边试验,最终成功取到了通济桥水库底泥的合格样本。

 

像这样的首创工程,我们共设立了深水条件下底泥勘测关键技术、水库底泥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生态清淤施工技术与控制、水库水质安全和保护对策研究等六大课题,希望能够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这一领域积累技术经验。”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院长叶永棋说。

 

子孙后代之“

 

老百姓的吃水问题比天大。”对于浦江老百姓来说,生态清淤工程的实施,将为子孙后代带来福祉。

 

通过生态清淤,水库污染底泥层和部分死水位以上的淤积层被清除,可增加水库的兴利库容151.46万立方米,有利于发挥水库的兴利功能。

 

通过生态清淤,可以基本去除底泥沉积的污染物质,在上游污染排放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水库水质稳定在Ⅲ类水质及以上。再通过库周保护工程和上游污染的进一步治理,可保证长期水质目标达到Ⅱ类标准。

 

与此同时,清淤之后土方经干化或固化以后可用于制砖、矿山修复和场地回填及绿化用土,达到资源化利用。

 

可见,通济桥水库生态清淤工程的实施可谓一举多得。而工程的实施,不仅能还浦江老百姓一库清水,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通济桥库区底泥普遍具有明显的三段式层序结构,可分为污染层、过渡层和无污染层。三层结构就像记录地球历史轨迹的沉积岩,同样记录着通济桥水库周边5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地区,经济越是发展,污染越是严重,底泥颜色越是深黑。许多大中型水库和浦江通济桥水库一样,正面临着水库主要功能调整、而水质不尽如人意的考验。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浦江,无疑给类似地区实施生态清淤工程提供了样本。据了解,目前浙江另外一座大型水库——衢州铜山源水库,已经在积极向浦江取经,着手清淤的最初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