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向打造江南水乡典范迈进

28.04.2016  18:58

     

        编者按:2016年4月28日,《中国水利报·水文化专刊》第48期用4个版面,对绍兴公祭大禹、五水共治、水文化建设、印象绍兴等进行了集中报道。现编摘主要文章以供大家参考。

 

向打造江南水乡典范迈进

——浙江绍兴2015年勇夺“大禹鼎”纪实

□本报记者  高立洪  张卫东  郑盈盈  洪安娜

 

 

今年2月29日,水乡绍兴,注定要载入治水史册。

这天,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会议上,绍兴市获评2015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并摘得了“大禹鼎”,柯桥区、诸暨市一同获此殊荣。

2015年,绍兴发挥独特水优势,积极应对水污染挑战,深入推进“五水共治”,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向打造江南水乡典范迈出了重要一步,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而今,越州大地,春潮涌动,治水再升级。

近日,在公祭大禹陵前夕,记者前往绍兴,对“五水共治”进行了一番采访。

还历史欠账,绍兴治水不辍。2015年,绍兴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决策部署,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最严要求、最高标准,抓治水,促转型,惠民生

绍兴是江南水乡,是大禹治水之所,也是“大禹精神”的发源地。

一叶乌篷,见证了绍兴2500余年历史的沧桑;百转河曲,流动着大禹治水的英魂。

一部绍兴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从大禹治水到汉筑鉴湖,从晋凿运河到唐修海塘,从明建三江闸到清整府城河,绍兴水利缵禹之绪,代有所成。

循着先人治水足迹,今天的绍兴人投身“五水共治”。

改革开放以来,水乡绍兴,与其他一些地方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突出水问题。

老绍兴有“三缸”:酒缸、酱缸、染缸。在柯桥区,区水利水电局局长徐阿幼告诉记者,30多年前,不少绍兴人靠几台织机和染缸,掘到了“第一桶金”。尔后,印染、化工行业风生水起,成了绍兴的“摇钱树”。如今,仅柯桥区印染产能就占全国1/3以上。绍兴印染和化工行业,赚得盆满钵满,却也让当地水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

不仅如此,绍兴畜禽、水产养殖,对水体造成污染,同样不可小觑。部分水体富营养化,与养殖不无关系。绍兴河网密布,居民依水而居,垃圾、污水同样给河流带来了污染。

曾几何时,乌篷欸乃,桨声灯影;水乡居民,枕河而居,以舟代步。后来,一些河道被淤塞,一些成了断头河。老绍兴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种记忆。

对河道淤积、断头,水利专家解释说:绍兴平原,地势平缓,河道水流缓慢,易发生淤积。过去,每到农闲季节,人们便捻河泥肥田。后来,捻河泥成为历史,河道淤积越来越重。填河造地,挤占河道,向河道偷排建筑泥浆,加剧河道淤积,造成一些地方河道排水不畅,汛期甚至发生内涝。

在绍兴平原,水问题相互交织。河道淤积,减少了蓄水行洪能力;洪水到来,河湖底泥被搅起,又产生二次水污染。水污染则影响供水,破坏水生态系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影响水乡文化传承,降低居民生活品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水乡绍兴甚至一度出现水荒,守着河湖没水喝,只能向萧山买水。”绍兴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林涛补充道。

对经济社会来说,水既是发展的支撑,又是问题的映照。

面对日益严重的水问题,绍兴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果断治水,长此以往,人水不能和谐,资源不可支撑,环境不能容纳,发展难以为继,人杰地灵的绍兴就会失去根基,绍兴未来更无从谈起。

在陪同采访中,市水利局调研员邱志荣告诉记者,回溯历史,位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水网密布地区的绍兴,上世纪末以来就不断探索和统一全民思想,持久开展清草、清淤、清障,控制洪水,治理污水,保障供水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活动。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更是大力弘扬大禹精神,持之以恒,不断创新,以空前力度,努力做好治水这篇艰难的大文章。

绍兴市水利局局长金辉介绍说,要说绍兴治水力度加大,步伐明显加快,还是近些年的事。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明确要求绍兴打造江南水乡典范,为水乡绍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响亮提出“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更为绍兴治水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遵循,注入了新动力。

去年5月13日,省委书记夏宝龙来绍兴调研,对绍兴治水提出殷切期望:“绍兴作为大禹治水的地方,要把治水作为一号工程,坚定不移地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以最高的标准,做到全省最好,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绍兴发展的新天地。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绍兴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治水工作,将其提升到绍兴立城之本、兴业之本、惠民之本的战略高度,出台《关于狠抓“五水共治”加快水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传承和发扬大禹精神,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强保障,推进“五水共治”和水城建设。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五水共治”作为“一号工程”,作为各项工作的“牛鼻子”来抓,确保“五水共治”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誓夺大禹鼎”。通过努力,远期把绍兴打造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江南水乡典范和“水清岸绿、天蓝气净、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现代水城典范。

市委书记彭佳学进一步要求,要借全省大抓治水的东风,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扎实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让绍兴回归江南水乡风貌,治水工作做到全省第一。

绍兴市副市长、市“水城办”主任冯建荣指出,2015年,市委、市政府以空前力度,动员、部署、落实“五水共治”工作,仅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性工作会议就有15次,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五水共治”的重视,彰显了全市夺取“大禹鼎”的坚定信心。

领导带头抓“五水共治”。在绍兴,领导干部年底要专题报告治水情况,领导要领办治水重点、难点问题,市领导要分头负责、协调推进“十大攻坚行动”。市人大、政协针对“五水共治”,专题视察调研,监督建言。各个部门勠力同心,齐抓共管,形成全市一盘棋治水局面。

在战略层面,绍兴廓清问题,统一认识,明确目标,领导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全市一盘棋,也预示着绍兴将迎来一次根本性变化。

      绍兴以“誓夺大禹鼎”为目标,在战术层面,一场一场打硬仗,一锤一锤钉钉子,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收获了明显成效

夺取“大禹鼎”,关键在落实。

五水共治”涉及多部门和各县(市、区)。为此,绍兴市成立“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水城办),副市长冯建荣任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校军任常务副主任。

张校军介绍说,水城办负责全市“五水共治”组织协调、督查考核工作;治“五水”则分由环保、水利、建设部门牵头负责。年初,各部门细化工作,以任务书形式,层层分解下达,责任直接到人。市委、市政府与各区(市、县)及市直开发区签订责任状,明确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要求制定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实施挂图作战,11月底必须完成任务。

2015年,“清三河”达标创建,成为绍兴争夺“大禹鼎”的首要工作。春节刚过,绍兴就召开动员大会,启动深化“三河”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将其作为“六大硬仗”首仗来打。各乡镇对照水系图,逐一普查河流,扩大整治范围,提高标准要求,努力消除“三河”死角盲点。6月18日,市委、市政府再次全面部署“清三河”达标创建工作,组织创建“清三河”达标镇、达标村,推进创建达标县。

同时,绍兴采取十大举措,推进水环境治理建设。2015年,实施河道综合整治304.7公里,打通113 处拦河坝、44条断头河;清理河道垃圾40余万吨,打捞沉船和整治船屋5980只,拆除涉水违章建筑23.6万平方米;开展“千河清淤”行动,清淤532万立方米,柯桥区建设了3个淤泥固化处理中心,年处理能力达160万立方米,成功解决了80万立方米淤泥的堆放难题;封堵排污口245个;实施引水活水,改善河道水质;推广种养狐尾藻32万平方米,治理水面200万平方米;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90%,减少河岸垃圾入河;在全市63个镇街,实行河岸一体化保洁。

从去年9月起,为期3个月,全市开展疑似“三河”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巩固“三河”治理成果。

对待重点污染,绍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勇气,以铁腕重拳的方式手段,扎实推进源头治理。2015年,绍兴全面完成省里下达任务,对671家印染、化工、造纸、制革企业进行了整治,各县(市、区)整治提升工作均通过验收;关停整治禁限养区畜禽养殖场,整治生猪养殖场2820多家,其中关停2440多家,对381家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关停水禽养殖场515个;将主城区及开发区重点水域全部列为禁养区,清理箔桩网箱等养殖设施,推广“洁水养鱼”,全市水面整治面积达4.5万亩;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改造56处城镇老旧小区,全市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439.1公里,为省定任务的219.6%;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日处理能力提高到193万吨,各县(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5%以上;全市投入建设资金32.9亿元,对963个村36.8万农户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分别为省定任务的100.4%和134%,村覆盖率达81%。与此同时,制定下达水质断面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目标任务,严格落实治理责任体系,制定实施“一点一策”治理方案,全面排查主要污染源,综合施策,精准治理,水质明显提升。

在治理中,绍兴建立了督查、问责、通报、考核奖惩体系,进行立体督查、严肃问责、通报倒逼、考核奖惩,加快推进治水任务落实。

尽管工作千头万绪,四大班子领导都被纳入立体督查体系。市委书记、市长每月开展专题督查;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每周开展督查检查,全年累计督查检查35次;3个市委指导组,由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带队,对口开展常年督查,累计40余次。市水城办4个督查处,开展督查,全年下发整改通知203份。市、县两级向全市118个镇街派出督导组,每周进行全程督导。据统计,2015年,全市各级累计开展督查活动2500余次,整改问题8000多个。发现问题后,要求3天内上报方案,限期整改,对责任人严肃问责。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还对问题较为严重的5个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约谈。不仅如此,绍兴在《绍兴日报》头版,及时公布任务及项目进展,百日冲刺后,半月通报一次,营造了“你追我赶、竞赛比拼”氛围。此外,完善“五水共治”与河长制管理考核办法,加强工作考核,根据排名进行奖罚。

治水是一个持续过程,绍兴着力加强长效治水。首要之举,将“河长制”作为龙头工程来抓,推进河道管理常态化、长效化。2015年,全市共配备村级以上河长5120位,实现大小河道河长全覆盖;市、县、镇三级基本同步配备河道警长;成立万名监督员队伍;建立河长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短信平台;引导群众对河长及河道管理进行监督。一年来,市级河长带头定期巡查,督导落实“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和年度计划,各级河长履职尽责,有效实现了河道“五无”目标。

2015年,绍兴加强水环境执法检查,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同时,绍兴千方百计,增加“五水共治”投入,全市投入188.6亿元,超过省定年度计划46.1%。强化技术支撑,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对重点饮用水源头进行生态补偿。

绍兴“五水共治”,节奏紧凑,有序开展。春节刚过,发起“三河”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打响治污“六大硬仗”;5月,针对其难点和薄弱环节,开展“十大攻坚”;6月,重点做好“清三河”创建;从8月底起,开展百日冲刺活动,查漏补缺,力求满堂红。

绍兴市市长俞志宏感慨地说,2015年,绍兴上下一心,克难攻坚,“五水共治”实现了新跨越。绍兴成功夺取大禹鼎这项全省治水最高荣誉,诸暨市、柯桥区也成功夺鼎,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既定目标。社会各界对绍兴“五水共治”给予了好评,全市“五水共治”工作群众满意度为74.28%,全省排名第二,满意度增幅全省第一;省领导45次批示,对绍兴工作给予肯定,其中,省委书记夏宝龙对“万名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周”活动给予肯定,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赞扬了绍兴河道清淤固化一体化的做法;在全省会议上,绍兴有2个典型作了经验交流。

“五水共治”,绍兴全民动员,营造了浓厚的全社会治水氛围,在民众心中播下了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的种子

在新昌采访,县水电局局长张勇军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曾在小将镇担任党委书记的他,回到镇里,赶巧碰上小将商会会员在小将江岸边捡拾垃圾。见此情景,他心头一热,感受到了一种全社会关爱江河的正能量。他告诉记者,在“五水共治”中,新昌以小将镇为试点,探索实施河道“认养制”,34家小将商会会员企业共出资77.5万元,认养80多公里小将镇内的河道,有效激发了企业家投身家乡治水的热情。目前,此办法已在全县推广,49条主要河道或完成认养,或确定了认养意向单位。

今年1月28日晚,在绍兴广播电视总台,绍兴市第二批“最美河道(段)”2015年度“最美护河人”颁奖仪式举行,市领导为9个“最美河道(段)”责任单位和30名“最美护河人”颁奖。

这些“最美护河人”中,有的是村干部或社区干部,他们身体力行,带领大家护河;有的是公职人员,他们创新举措,统筹治水;更有普通群众,他们不计回报,全心护河。获奖者的事迹,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商会认养河道,市里表彰“最美护河人”,是绍兴调动全社会参与“五水共治”的两个事例。在绍兴,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市水城办宣传处副处长张颖说,在全民动员方面,绍兴做足了文章。去年市内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近100个,播发“五水共治”新闻1.4万多条,曝光问题360个;治水标语海报、治水任务公示遍布村庄、工地;河岸、居民区随处可见市民护水公约、护水村规民约。这样的宣传、提示,营造了“五水共治”的浓厚社会氛围。

党员干部带头行动,4.5万名党员干部认领了治水责任岗;62个微信群关注“五水共治”;2300多支巾帼护水志愿者队,呵护着身边河流;486家企业认养了河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万名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周”活动中,镇村干部上门发放宣传卡片,宣讲治水知识,劝导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不文明行为。在“党员干部义务劳动日”活动中,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双休日义务清理农村河岸垃圾,打扫城乡卫生死角,上门入户宣传“五水共治”,带动广大群众参与“五水共治”,参与人员多达18万人次,规模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

这些活动,提高了群众参与度、满意度。越城区西小路社区成立“邻里河道守望角”,邻里相互监督、劝导,居民爱河护河的热情激发出来了,群众对家门口的水环境改善感到满意。

“五水共治”改善了水乡环境,有力倒逼了绍兴城市转型升级,治出了未来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天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五水共治”,绍兴有效改善了水环境,提高了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倒逼了城市转型升级。

监测数据表明,2015年,全市70个市控以上断面,Ⅰ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14个,Ⅴ类、劣Ⅴ类断面减少8个;功能区达标率提高了15.7个百分点;曹娥江、浦阳江全线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各地结合消除“三河”,建成了一批集防洪、排涝、治污、景观、休闲于一体的江滨公园、滨河绿道,形成了一道道水清、岸绿、景美的风景线。目前绍兴“清三河”达标县(市、区)数量全省最多,比例全省最高。

市水利局局长金辉介绍说,在“五水共治”中,绍兴积极推进永宁水库、钦寸水库、新三江闸排涝配套河道拓浚工程、迪荡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全市防洪排涝能力和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水共治”有力倒逼了绍兴城市转型升级。2015年,结合“五水共治”,绍兴纺织印染、化工传统产业实现了“精彩跃升”。

以纺织印染产业闻名中外的柯桥区,对存在重大隐患的64家印染企业实施停产整治,约占全区印染企业1/3,以此倒逼印染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同时加快“印艺小镇”建设工作,促进全球最大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进行“三次创业”。

上虞以构建绿色低碳化工产业体系为目标,力争把现有173家化工企业,减少至100家左右,着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推动化工行业整治提升新跨越。

在推动传统产业跃升的同时,绍兴市正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彰显水乡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五水共治”促进旅游转型升级。站在浙东运河绍兴段的古纤道旁,柯桥区水利水电局办公室主任张伟成,指着附近的绍兴东方山水乐园说,柯桥区抓住“五水共治”机遇,确立了以水为核心的柯桥旅游总体布局,引进新项目,全区旅游呈现“业态新、规模大、集群化发展”等特点。

水产养殖也在寻找转型升级之路。在采访中,绍兴市水政渔业执法局处长陈旻告诉记者,“五水共治”后,绍兴探索“渔业+文化+旅游”模式,促进渔业、渔民转型,促进生态养殖发展。在一些水产村,渔民转型做起了“演员”,既增加了渔民收入,又让市民近距离体验绍兴乡风民俗的乐趣,感受“五水共治”后“水清、岸绿、鱼跃、人欢”的美丽场景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5年,已然走进历史,绍兴“五水共治”的精彩,却成为永恒。当年,绍兴人创造了经济发展的绍兴模式,载入史册;2015年,绍兴勇夺“大禹鼎”的经历,也将被历史铭记,并已成为绍兴今天和未来治水的精神动力。

 

戮力同心誓再夺鼎

□本报记者  高立洪  谢根能 郑盈盈  洪安娜 

2月29日,在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会议上,绍兴市委书记彭佳学表示,绍兴将以夺得“大禹鼎”为新起点,以归零心态,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拉高标杆、补齐短板,深入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继续以昂扬斗志抓治水,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为推进“两美”浙江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份作出新贡献。

今年春节后,浙江省省长李强来绍兴调研,提出“浙江治水看绍兴,绍兴要成为浙江的样板”,对绍兴治水提出新期望。

2015年夺得“大禹鼎”,2016年治水再升级。春节伊始,带着“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的誓言,绍兴全面铺开“清淤大会战”和“水环境监管执法大行动”,切实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

2月23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视频会议,举行2016年清淤1500万方启动仪式,今年全市河湖清淤工作全面启动,清淤重点为产生污泥浊水的工业企业周边河道,城市(市区、县城、集镇)建成区等人口密集区及周边河道,影响消灭Ⅴ类水质目标实现及行洪排涝的骨干河道,重要交通沿线河道。

会上,通过电视直播,绍兴市委、市政府就2016年“五水共治”工作,向干部群众交底:全民参与打好攻坚战,众志成城再夺“大禹鼎”。完成河湖清淤1500万立方米、省级“清三河”达标县(市、区)全覆盖等八项具体目标,实现治水精神状态和工作力度、社会满意度两个全省“第一”。围绕治污水“八大硬仗”,重点打响“清千河美百塘”河湖清淤春季大会战、截污纳管暨村河整治提升百日攻坚、“清三河”达标县创建暨“八大硬仗”薄弱环节百日攻坚、夺取大禹鼎暨群众满意度提升百日冲刺“四个阶段”“四大战役”。

项目进展、处置情况,将全部在媒体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抓河道清淤,绍兴不余遗力;抓水环境监管执法,绍兴力度空前。

在采访中,绍兴市水政渔业执法局局长徐国牛告诉记者:今年依法治水,是绍兴五水共治的重头戏。对此,绍兴市委、市政府做了缜密考虑。

今年,绍兴整合执法力量,成立了绍兴市加强水环境监管执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水环境执法;在浙江省开创性地组建水政渔业执法局,电视直播授牌仪式;由绍兴市水利局牵头,建立水环境监管执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监管执法重大问题,会商督办重大案件;市、县两级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检察院出台水环境犯罪案件专项检察9条意见;全面建立公、检、法、司和职能部门联动协作、信息共享、执法衔接、合力打击的机制;将《绍兴市水资源管理保护条例》列入绍兴市第一批地方立法项目。

今年,绍兴细化涉水执法部门执法责任,鼓励群众举报违法行为,打一场全市水环境执法整治的“人民战争”。

今年,绍兴针对九类影响水环境的突出问题,全面排查,发现各类问题957处,对发现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挂图式作战”,明确整改方案,限时整改。

今年,绍兴提出“五个一律”,严格执法:对“钉子户”违障,一律实施强拆;对不构成犯罪的,一律依法从重实施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一律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利用职权干预、阻碍水环境监管执法的党员、干部,一律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纪追究责任;社会影响面大、群众关注度高、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典型违法违规的人和事,一律在新闻媒体公开。

可喜的是,目前,清淤与执法工作正在立体式强力有序推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河道清淤家底已经摸清,清淤工作已全面展开。

绍兴市水利局副局长王建勇说,清淤要走出传统困境,既要靠严格管理,也要靠科技创新。去年下半年以来,绍兴对全市河湖淤泥区块进行系统排查,全面掌握了淤积家底,建成了清淤资料数据库,保障今年“挂作战图、清单管理、精准清淤”。同时,对河道淤泥提出了统一处置方案。在柯桥区钱清淤泥固化中心,路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移亚东告诉记者,公司已在柯桥建起4个淤泥固化中心,解决了淤泥出路问题,为绍兴处置淤泥探索了新路。

万事俱备。启动仪式后,各县(市、区)迅疾行动,吹响了集中清淤“集结号”,各地紧紧围绕“清污夺鼎”这一目标,细化责任清单,落实有效举措,扎实开展各项清淤工作,再接再厉打好河湖清淤硬仗。截至4月15日,绍兴市已清淤480万立方米,完成年度任务的32.1%。

绍兴以打造“水环境执法最严城市”为目标,水环境执法强势推进。3月中旬,就在市水政渔业执法局成立当天,绍兴就大张旗鼓,启动绍兴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执法大行动,以河湖“清障、拔钉”为主要内容。近一个月来,绍兴对突出、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排查整治。全市累计出动执法力量1.5万余人次,巡查河道3.73万公里;拆除257处7.4万平方米各类违法建筑,清除2万余处违法违规设立的箔桩、网箱、围栏、地笼等,查处各类水环境违法案件135起,收到了预期的震慑效果。

抓治水,促转型,惠民生。绍兴在“五水共治”中,已经书写了新的时代篇章。2016年,期待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更出色地完成治水任务。

清偿历史欠账,建设当代水城,塑造人水和谐,绽放水乡光彩,绍兴正行走在治水路上。

 

传承弘扬水城历史文脉

——浙江绍兴水文化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高立洪 邱志荣 茹静文

 

绍兴是一座充满水韵的城市。沿河建房,砌石为埠,遇河架桥;街随河走,河随街流,水陆交通交织。在乌篷船双橹咿咿呀呀声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美景。

绍兴又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在古朴的老街区,时时能感受到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陶醉其中。文化与水交融,在水的润泽下,绽放出绚丽光彩。

近年来,绍兴在发展社会经济、保护与修复水乡水生态系统、重建水城的同时,重视传承、弘扬大禹精神文化,注重挖掘、保护、传承水文化,为新时期打造江南水乡典范,增添了新的水文化元素。

绍兴水文化源远流长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享有盛誉的水乡、酒乡、桥乡、名士之乡。绍兴众多的美誉与水息息相关,水是绍兴的灵魂、血脉,更是绍兴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在绍兴8 279平方公里土地上,总长10 887公里的6 759条河流,纵横交错。从空中俯视,绍兴宛若一座漂浮于水上的城市。“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门前寻常一河水,从远古缓缓流淌而来,在时光中慢慢沉淀,投映出这座古城的千年印记。这一脉好水,既成就了绍兴的“鱼米之乡”,更孕育出源远流长的绍兴水文化。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古浙东地区:“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面对河湖密布,洪、涝、潮交替的水环境,历代先贤皆以浚河为安民要务,以理水为治越首策。

考古发现,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宁绍平原就已向世人展示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大禹治水,绩奠九州,是中华文化中最绚烂的一页。传说4000多年前,大禹两次来越治水,“毕功于了溪”,地平天成,死后葬于会稽山。虽然是神话传说,但会稽山下却真真实实存在着已有几千年历史、全国规模最大的大禹陵、庙、祠。大禹是华夏的立国始祖、治水英雄,一直以来备受崇敬。大禹精神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亲临会稽祭祀大禹。此后,上自帝王下至黎庶,各种形式的祭禹活动历久不断、承传不绝,很好地传承弘扬了大禹精神和文化。

大禹治水传说在绍兴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精神上影响着绍兴历代治水者高度重视治理水患,奠定了绍兴的水文化基石。

2500年前,越王勾践修凿山阴故水道、富中大塘。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纳三十六源之水和山麓湖泊,筑成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鉴湖。西晋,内史贺循疏凿西兴运河,以利灌溉航运,并渐成浙东地区航运主干道。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绍兴知府汤绍恩建造三江闸,与横亘数百里的萧绍海塘连成一体,形成了以三江闸为排蓄总枢纽的绍兴平原的内河水系网新格局,使山阴、会稽、萧山三邑蓄泄有度,航运水位可控。

先贤治水给绍兴留下厚重精神遗产

绍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变“水患”为“水利”,不屈不挠的治水奋斗史。

自越国以来代代不息的治水活动和理性思考,使绍兴人逐步形成了“善治越者当以浚河为急”“人水和谐”“阻潮汐于平原之外,蓄淡水于河网之中”的顺天时、应地利的治水思想,以及献身、求实、创新的治水精神。

绍兴除一大批古水利工程遗存外,还存留下丰厚的水利著述。据统计,绍兴古代文献有方志146种,名胜游记284种,水利141种,人物69种等等,总共1400余种,可谓名副其实的方志之乡、水利文献之乡。

当今盛世,绍兴史志工作者,特别是水利志书研究、挖掘、整理工作者,将绍兴治水历史挖掘整理,从治水历史中汲取智慧,为今天治水提供借鉴。

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人水和谐,优越的自然环境使绍兴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于是造就了名人文化。文人学士为越中山水所陶醉,化为赞美的诗词歌赋,产生了兰亭书会、唐诗之路、明清风骚等文化艺术作品。纵横交叉的水乡河网使人们择水而居,遇河建桥,创建了精美的水利建筑和桥文化,春波桥因陆游“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而名声在外。绍兴著名的山水风景区东湖、柯岩、羊山也是古代绍兴人因凿山开石、筑塘建城、治水利民而创建的水文化遗产。

重建绍兴水城,赋予绍兴水文化新内涵

改革开放后,绍兴水城也在发展中付出了水环境恶化的代价。绍兴下决心花大力气找回蓝天碧水,从1995年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到2013年抓住“五水共治”契机,积极作为,提出“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决策,绍兴的水环境保护和利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城市规划,水文化先行。把绍兴打造成为“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水城,是绍兴人的梦想。水文化在绍兴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绍兴人对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加之绍兴水利人在水文化方面开展了大量而充分的基础研究和前期工作,绍兴市各界达成共识:河道的保护与治理、历史街区的开发、山水文化园林景观的保护和建设、水上旅游的拓展各方面均在规划设计之初精心编制水文化方案。

绍兴市集聚资源,形成合力。规划、城建、文保、旅游、交通等部门都参与到总体规划中来,水文化保护和建设形成了合力,全市上下思想统一:水文化与文物保护、园林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文学艺术创作结合,形成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社会力量总动员,国家级水利史志、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绿化园林等领域的顶尖级专家为绍兴水文化保护和建设把关;绍兴本地的文史、古建筑专家贡献智慧;请出当地的能工巧匠,再现精湛的传统老工艺,传统石文化穿越历史,复活于当代;收集整理过的历史文献、诗歌、书法艺术、名人轶事、宗教文化,散落于民间的历史遗存实物构件,传统的建材、花草、树木,都井然有序地融入与之对应的历史风貌中,努力做到建一个工程,塑造一个水文化景观;疏浚一条河道,形成一个文化长廊;整治一块土地,造就一个文化景点。

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绍兴的水文化工程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和规范有效的基本做法:确立了“没有文化内涵的工程就没有生命力”的理念;以做学问的要求,认真系统考证、编写所处工程的水系来龙去脉、文化传承;对每条河流、每一工程进行同中有异的主题文化提炼,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

近年,绍兴建设的每一条较大的河流,都有明确的文化主题:环城河突出两千多年来形成的水城文化主题;古运河“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采”,尽展运河文化;大环河表现的是生态文化和名人文化主题。这些主题文化都有具体丰富生动的内容,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机结合,是保护和弘扬的统一。

发展到今天,绍兴水文化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外延,那就是以大禹治水献身、求实、创新的精神为统帅,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核心内容,以“人水和谐”的理念为追求的目标;以文学和艺术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以水的明净秀丽、形态多变为审美标准,以亲水形成风俗传统,以水的利用和功能作为其延伸和传播形式。

水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让绍兴从全国“百城一面”中脱颖而出。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五水共治”、清淤治污、水环境整治执法,绍兴古城的水系正在逐步打通,重塑山、水、城、人关系的新篇章已经揭开,绍兴人对水乡风情的集体记忆正在恢复。

重视水文化思路和实践,传承水城文脉,再现水城文明,提升了绍兴城市的品位,不断拓展的绍兴城市正在实现从古韵水乡到现代水城的历史性转变。

2014年5月22日,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明确要求绍兴打造江南水乡典范,为水乡绍兴发展指明了方向。绍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要把绍兴打造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江南水乡典范和“水清岸绿、天蓝气净、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现代水城典范。

相信,未来的绍兴水城必定会呈现河网密布、水清岸绿、文化灿烂、经济发达、环境优雅,古今文明相融、特色鲜明的景观和形象。

 

2016公祭大禹陵典礼在绍兴举行

本报记者  高立洪  洪安娜   

 

大禹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奠基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是历代华夏儿女敬仰学习的道德楷模。

大禹一生的突出功业是治水和立国。治水,奠定立国的根基;立国,巩固和发展了治水的成果,使当时松散的部落联盟成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大禹在治水和立国的大业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已转化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成为千百年来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当前,绍兴正处于发展路径的转折期、大城市建设的关键期、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大禹精神将不断激励绍兴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的现代化绍兴。

大禹与绍兴的关系源远流长,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绍兴,史书上有记载的“禹禅会稽、禹会会稽、禹娶会稽、禹葬会稽、禹疏了溪”这五件大事都发生在绍兴。禹会会稽与禹禅会稽,是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侧面,指的都是禹在会稽山会诸侯,祭诸神,明君位,示一体,创建中国第一王朝的开国大典。

据传说,大禹的第四代子孙,也就是夏朝的第六代王——少康,派自己的儿子无余到会稽山下守护大禹陵。从此,这里就留下一支守陵的大禹后裔。对于这个已经延续到145代的家族来说,大禹始终是他们最亲近的祖先。

此外,绍兴还有众多的禹迹,特别是以禹陵、禹祠、禹庙为重要内容的“大禹陵”,早在1996年就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大禹陵是个庞大的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高低错落,各抱地势,气势宏伟。大禹陵风光秀美,四季常绿。2009年1月,大禹陵所在的会稽山景区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生态旅游示范景区。

禹陵为大禹之葬地,以山为陵。明洪武年间,即被钦定为全国36座王陵之一。明嘉靖年间再次考定墓址,由绍兴知府南大吉立碑,并书刻“大禹陵”三字于其上,覆以亭。2008年4月,享殿的重建工程完成。享殿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核心建筑,重建后的享殿使大禹陵建筑更加完整,成为了谒陵的新场所和祭禹典礼的新亮点。

禹祠为姒氏宗祠,位于大禹陵南侧,相传始建于夏少康之时。1986年重建,坐东朝西,共两进,中有天井分隔,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粉墙青瓦,朴实无华。内有“禹井”。

禹庙在大禹陵北侧,相传最早为禹之子启所建。庙坐北朝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拜厅、正殿,依山势逐渐上升。正中央大禹塑像高5.85米,执圭而立,神态端庄。两侧楹柱有“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巨联,系沙孟海据康熙所撰原联重写。殿脊间有康熙手书的“地平天成”四个遒劲大字。

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来此谒陵,回京后专门为新建成不久的大禹陵牌坊题“大禹陵”三字。

大禹陵景区内许多历史遗迹、人文景致,如大禹陵庙、禹祠、窆石以及碑方题刻,不仅是历史见证,更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大禹陵祭典所世代传承的礼俗,如礼仪、礼器、祭器、祭品、祭服及仪仗、鼓乐和祈舞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大禹陵中的一些祭文、碑记、铭文、匾言、联语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价值。

4000多年来,大禹同炎黄二帝一样,成为华夏儿女共同敬奉和朝拜的立国之祖。大禹崩葬会稽后,即开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以后历时数千年,承传不绝。

祭禹之典,发端于夏王启。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之子夏王启,祭会稽大禹陵,启这一祭禹方式,首创祭禹祀典之先例,是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亲临大禹墓地祭拜大禹,“上会稽,祭大禹”,开启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礼仪。此后,历代都有帝王或他们派遣的大臣到绍兴祭禹。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两朝祭禹活动各达20多次。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凡是一个皇帝登基的时候,都要派遣大臣到大禹陵祭祀,表示崇敬。1689年,康熙祭祀大禹,题“地平天成”。1751年,乾隆帝又亲临绍兴祭禹。民国祭禹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

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大禹陵的第一祭,也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停祭以后的第一祭。2006年6 月,大禹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大禹祭典开始成为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典之一。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成为国家级祭祀活动。

今年公祭大禹陵典礼采用古代最高礼祭——“禘礼”形式进行,从9点50分开始,意寓“九五之尊”,表达对大禹这位人文始祖、立国之祖的尊重。仪式分13项议程,分别为肃立雅静、鸣铳、献贡品、敬香、击鼓撞钟、奏乐、献酒、敬酒、恭读祭文、行礼、献祭舞、唱《大禹纪念歌》、礼成。 

 

  印 象 绍 兴

□冯建荣

                                                                       

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在长江三角洲的南翼,有一座独具魅力的城市。她的名字,叫绍兴。

绍兴是充满韵味的山水城

绍兴山明水秀。山的代表,有在先秦典籍上排位中华九大名山与四大镇山之首的会稽山,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由梦游而四游的天姥山,还有峰峦叠嶂、层林尽染的四明山与龙门山。

水的代表,有以东汉时孝女曹娥命名的曹娥江与千百年来多颂歌的浦阳江,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组成部分的浙东运河,有筑于东汉时期、堪称当时中国最大人工湖泊的鉴湖。

绍兴真不愧为典型的江南水乡。8 279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密布了总长10 887公里的6 759条河流。其中的绍虞平原,有水面107平方公里,占了平原总面积的13%。

绍兴也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与中国桥乡。中心城区的水面,竟占了14.64%。清朝光绪年间,8.32平方公里的府城内,有37.07公里长的河道与229座石桥。而今,全绍兴尚存古桥703座。

这真是一方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乐的风水宝地。难怪一千六百多年前,书圣王羲之发出了“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赞叹;也难怪18世纪法国传教士格罗塞发出了“使人感到宛如在威尼斯一样”的赞美;更难怪当代桥梁大家茅以升先生发出了中国古桥“几尽见于此乡”的赞誉。

绍兴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早在一万年前,这里便已经栽培水稻,是中华稻作文化的发源地。

四千年前,立国始祖大禹在这里治水成功,会稽诸侯,安葬长眠。大禹陵由此而成了历代中华儿女的祭祖朝圣之地。

两千五百多年前,越王勾践在这里卧薪尝胆,筑城强国,终于成为春秋霸主。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越地设立了会稽郡,还不远千里,巡越祭禹,留下了不朽的《会稽刻石》。

汉晋南朝时期,这里因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而成为书法圣地,因诞生了越窑青瓷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还是江南的佛教传播中心与全国的铜镜铸造中心。

隋唐五代时期,这里是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好地方。《全唐诗》的2200多位作者中,有400多位慕名而来,流连忘返。

南宋时,宋高宗赵构曾将这里作为临时首都,1131年又将自己的年号赐给这里,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之名由此而始。

元明清时期的绍兴,一直是江南的人文荟萃之地,还诞生了闻名全国的两大剧种——婉转缠绵圆润的越剧与高亢苍劲激昂的绍剧。

如今,绍兴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数量之多,殊为全国罕见。

绍兴是群星璀璨的名士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誉这里“士比鲫鱼多”,毛泽东主席称绍兴为“名士乡”。

从中华商圣范蠡,到东方哲圣王充;从书圣王羲之,到诗圣陆放翁;从三不朽王阳明,到民族魂鲁迅;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可谓才俊辈出,数不胜数,绍兴俨然成了圣人、伟人、名人的摇篮。

整个科举时代,绍兴走出了2238位进士,其中文武状元27位。有清一代,以绍兴命名的特殊人才群体“绍兴师爷”,遍布中央朝廷和地方衙门,以至于形成了“无绍不成衙”的美谈。时至今日,绍兴籍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69位之多,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

这些名人,是时代天空的彩虹,历史长河的砥柱,社会公众的偶像。他们属于绍兴,属于中国,甚而属于世界。

绍兴是物阜民安的伊甸园

越地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与纺织之乡。而今,绍兴化纤面料的年产量与纺织品的出口额,均占了全国的近十分之一;印染布的年产量占了全国的近三分之一,领带的年产量更是占了全国的十分之九。

这里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便已酝出了堪称国酿、天下独绝的黄酒,是中国黄酒的故乡。而今,每年的立冬,还会举行隆重的“黄酒节”。

这里在东汉时便开始产茶。而今,绍兴茶叶远销海内外,年出口量占了全国的近三分之一。

这里生长的数万棵千百年树龄的香榧,既是绍兴的市树,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绍兴还是中国春兰的故乡。养兰品兰,弘扬兰文化,已经成为绍兴人的日常生活。兰花因此而成了绍兴的市花。

绍兴还有新昌“小京生”花生、嵊州小笼包、诸暨西施豆腐、上虞松厦霉千张与章镇小酱瓜等。

这些既充满独特地方风味、又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产品,是绍兴人奉献的物华天宝,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尤物。

山水信是会稽美,无穷胜景君难绘。晋唐心印遗风在,逍遥越中不须回。

绍兴,真好!

(作者系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