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丨民营剧团台柱子屈指可数 抬价挖角成常态

01.08.2018  15:36

  锣鼓铿锵,戏腔飘荡。7月31日,2018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折子戏精品展演在杭州落幕。本次展演,从全省各地121家剧团中,评选出58家剧团,在全省9个分会场参演,规模为历届之最。

  可是,许多民营剧团团长却感叹道:如今我们越来越请不起名角儿了,父老乡亲也越来越看不起名角儿的戏了。现在很多乡村,真的请不起剧团到村里演出,有演员年薪逼近20万元,名角最高月薪可达2多万元。有的名角还会耍大牌,挑角色演,或者转身走人。

  老戏台,长板凳,长袖翻飞一曲情。作为浙江戏曲文化的生力军,民营剧团不仅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也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已有民营剧团1200余家,每年演出21万多场,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

  市场虽然广阔,家家也都有绝活,可生存却不那么容易。全省民营剧团不缺演出,几乎天天有戏唱。不过,这并不代表能赚多少钱。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挖角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农村戏剧演出和城里的剧院不一样,老百姓并不是买票进场的,一般是由企业老板或村镇政府办演出,请大家看戏。雨后春笋般的民营剧团,在无序竞争下争夺市场,争着抬价互挖角儿,演艺形态失范。

  究其原因,在于演出团体激增的同时,好演员的数量却没有增加,导致越来越激烈的名角之争。虽然各地通过创办艺校、在乡镇文化站开办民营剧团表演人员培训班等,来解决演员供需矛盾。同时鼓励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向民营剧团流动,鼓励国有剧团的演艺人才采用“柔性流动”的方式,在自愿和没有演出任务的情况下,通过签约参加民营剧团的演出。

  但是,因为农村戏曲市场需求量大,在民营剧团里做台柱子的要求就很高,起码要会演20多台剧本戏,一年担纲主演的戏在400场以上,每一场戏都要超过3小时,一个人一场至少要承担五六百句唱腔,这样的台柱子已屈指可数。于是有剧团“挖角”抬高演员身价,使得民营剧团薪水负担沉重。有的为吸引人才,也从国家专业越剧团引进了不少专业演员,演出成本也越升越高。

  大家都知道,戏剧演出讲究名角效应,那些优秀演员自然成为各家民营剧团的追逐对象。而演员工资在一次次挖角中还在增加,剧团生存成本自然也越来越高。一个团一天的演出,最高时发出的工资可达一万、二万元。即使是一般的演员,一年也有近10万元的收入。有的为了保证演出质量、保证能不断地有演出邀约,团里也只好出高工资留住好演员。

  在人们的印象中,民营剧团大都是“草台班子”,装备简陋,演技低劣,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如今,人们看到这种情况已经彻底改变:不但舞台美术讲究,灯光设备齐全,连乐队都是成套建制,用上了分声部的乐谱。早已脱离“草台班子”定位的剧团,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每年都要在服装、音响、道具等方面投资数十万元。民营剧团的阵容也今非昔比:工资支出越来越大,剧团压力也越来越重。

  这,便是处于优胜劣汰中的浙江民营剧团现状。

  其实,随着市场的需求,戏金提高很正常,这叫水涨船高。但是,作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还肩负着一份责任担当;身为人民的艺术工作者,当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良心——民营剧团就应该姓“”,不一定玩所谓的大制作,但一定要想方设法抓住观众的心,这样才可能生存得更好。

  民营剧团在浙江大地上的繁荣与崛起,成为满足广大农民文化生活需求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如何来认识这种繁荣与崛起的意义,及时地解决它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问题,促进它进一步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全省民营剧团折子戏展演落幕 57个剧团亮精品
  舞台上,一片浙东山村典型风光的背景投影前,文化厅
全省民营剧团折子戏展演落幕57个剧团亮精品
  舞台上,一片浙东山村典型风光的背景投影前,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