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青春之歌》亮相中国歌剧节

28.12.2017  14:03

  12月26日、27日晚,浙江歌舞剧院、浙江交响乐团联合出品的民族歌剧《青春之歌》亮相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在江苏宜兴大剧院上演。领衔主演郑培钦激动地说,“多少的努力与付出,今天《青春之歌》终于站在了中国歌剧界的最高舞台,接受专家和观众的检阅。今天所有演职员们都超常发挥,演唱俱佳,舞台节奏和戏剧呈现几近完美,获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鲜花和掌声就是最好的褒奖。”演出结束,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演员一次又一次鞠躬谢幕,感动全场。

  在民族歌剧《青春之歌》演出之后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说,《青春之歌》应该是一部心理剧,可谓一语中的。歌剧《青春之歌》的编剧赵玎玎是位“80后”,在戏剧结构上,作者按照歌剧艺术的特征,集中并简化故事情节,将戏剧事件集中在“林道静因为反抗包办婚姻投水自杀—遇到余永泽结为夫妻—遇到卢嘉川走上革命道路”这条主线上,其间穿插了王晓燕、胡梦安这两条辅线,让剧情既有逻辑的连贯性,又有立体的分支,整体结构还是比较丰满的。

  《青春之歌》的定位是民族歌剧。“民族”二字作为定语,在音乐风格上就要体现出其应有的特征。本剧作曲为吴小平、潘磊。吴小平多年来有着很丰富的戏曲写作经验,因此在歌剧的创作中,自然会将戏曲和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音乐的创作中。本剧中,作曲家为每个人物都设计了音乐主题。

  林道静以小提琴作为其人物音色,主要体现其向往光明、充满活力的特征;虽然是民族歌剧,但林道静是一个接受过“新学”教育的知识女性,所以她有别于喜儿、韩英、小芹等具有农村气息的女性形象。因此,作曲家在构思林道静的音乐形象时,是在汉民族五声调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知性温柔、热情活力、性格鲜明的女性主题。另外,在林道静的两段主要咏叹调创作中,作曲家运用了戏曲中特有的,具有抒情、叙事功能的板腔体结构形式,以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歌剧特征;卢嘉川则选用口琴作为人物音色,主要体现其坚毅刚强、激情豪放的特征;作曲家又将林道静、卢嘉川二人的音乐动机加以提炼,形成贯穿于全剧的音乐双主题,也即剧中二人的咏叹调《上弦月》的音乐主题。这个双主题也成为全剧音乐动机的发展素材,序曲、幕间曲、唱段连接音乐、气氛音乐、戏剧冲突音乐,都由此动机素材发展而来,形成了本剧音乐的核心。

  除了男女主人公,作曲家对另外几位人物也进行了精心塑造。比如选用低音竹笛作为余永泽的人物音色,体现他的谨小慎微、敦厚、保守、舒缓温和的性格特征;胡梦安是一位老谋深算,阴险毒辣的政客,他的音乐形象具有圆滑老到、充满心机的特征,选用大三弦作为其人物音色,赋予人物老辣、世故的形象,同时也体现那个时期北平市井文化的意蕴。塑造王晓燕则利用七度、八度、九度音程的大跳,连接半音化的旋律进程,刻画其性格倔强反抗、思维跳跃,命运曲折的音乐形象。

  本剧还设置了比较多的合唱、重唱段落,用于戏剧的推进、氛围的营造。全剧的音乐比较流畅,旋律优美动听。不过,还是能听得出曲作者对于经典作品的学习和借鉴,在一些乐段的处理上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任何的创作都不可避免会有学习借鉴,但是如能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有创新和创造,应该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作为著名的戏曲导演,张曼君近年来开始涉足歌剧领域。在歌剧《青春之歌》中,首先是舞台呈现上与她以往的作品都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从艺术理念上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这部歌剧中,张曼君将戏曲一桌二椅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舞台设置中,整个舞台简约、空灵,具有现代感,同时又有一些必需的、写实的道具,虚实结合,完成了戏剧的舞台构成。

  演员表演方面,更多地借鉴戏曲表演的方式,站位、走台、形体动作都相对戏曲化、虚拟化。群体场面的调度有层次感和造型感,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但缺少流动。除了舞台和表演,张曼君还对这部歌剧的文本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设置了“诗、歌、舞、乐”女声四重唱,这四个代表林道静内心世界的虚拟人物,目的是起到勾连剧情、旁白讲述、抒发情感的作用。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刁玉泉说,浙江省歌舞剧院曾经面临生存困境,通过这部歌剧又有了生机。其实,一个院团要生存,就必然要出作品,好作品永远是剧院健康生态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