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民俗画家吴理人为运河老风情“定格”

27.02.2015  13:27

老手艺——补碗 

老手艺——绞脸 

老腔调——道情渔鼓 

老味道——馄饨摊 

老行当——酱酒店 

  “运河与杭州西湖不一样,西湖是美女,历代历朝都有文人雅士捧着她向她献殷勤,而运河是杭州的母亲河,她默默无闻地成就杭州这座天堂城市。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其千年历史文化的真正创造者主要是常年生活在底层、靠运河谋生的劳动人民……
  以擅画民俗风情而著称的画家吴理人,对运河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近日,由他历时两年绘制的《运河南端市井荟》正式结集出版。翻开这部作品,运河畔的老码头、老腔调、老民谣、老习俗、老风情、老味道、老手艺、老行当等八个门类市井百态扑面而来,鲜活而温暖,每一幅画面均质朴生动、意蕴丰厚。

   乡愁难舍 画中道情
  早年,吴理人生活在运河边老墙门里,熟悉运河人家的风土人情。想到要以书画形式记录运河风貌、追寻运河遗存,源于他多年的运河畔生活阅历。
  在“老腔调”这一章节中,吴理人就以亲身经历绘出了运河边的说唱艺术——道情渔鼓。吴理人说,他最早接触到这门艺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有个拿着渔鼓挨家挨户说唱的老头,精干巴瘦,戴着一副圆眼镜,留着一撮山羊胡,身穿打着补丁的黑色道袍,腰上挂一个酒葫芦,唱到高兴时喝一口酒,手上的渔鼓被他弹得更加响,砰砰砰地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这时,他已经弯得像虾儿一样的身子开始舞动起来,嘶哑的喉咙发出低沉的声调。”这样的一幕,如今就被吴理人用笔墨再现在他的画作中。
  在“老风情”一章首页,吴理人手绘了小河人家的生活状态——本来一层普普通通的平房,因家中人口增多,只好从屋内向上搭建一个阁楼,每晚爬竹梯子钻进去睡觉。河上常有人划着小木船推销瓢儿菜、芹菜、莴苣和荸荠,居民沿河搭灶头方便烧菜煮饭。“一遇暴雨,厨房就会被淹掉。苦是苦了点,可生活在那里的人蛮淡定,从不抱怨。”吴理人说。

   一画一文 以画叙史
  很多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在今时今日都已经消失,可在吴理人的画中,却被留了下来。
  在“老味道”一章,吴理人就着重介绍了卖鱼桥、大关一带运河边的“门板儿饭”。画中正值晌午时分,码头工人、船夫、踏儿哥或挑担等卖苦力的人,来到运河边的沿街小饭店门前,以门板、条凳当做桌椅,门板上放满刚刚出锅的菜肴。“吃饭用的通通是蓝边大海碗,吃饭时可不能先动筷子,必须先大口吞掉山一样的饭尖儿,这样饭粒不会散落……”细节虽小,却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
  又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用一两毛钱买一只碗还是奢侈品。坏了,不如花一两分钱修补一下,还能用。老百姓就是这样朴实地生活,因此,记录运河边的市井风情,不能回避“老手艺”。吴理人就用画笔和颜料,记录下了老底子补碗、补伞、修车、绞脸、修脚、弹棉花、编竹篾、做拐杖、打白铁等老手艺。
  一画一文,以画叙史,是吴理文作品的特色所在。它让人在阅览的同时,脑中自然而然地出现那些场景,再读文字,运河的历史就一一呈现出来。吴理人说,找个合适的机会,他计划将这百幅手绘图进行公开展出。(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