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老师,我有话对你说

29.06.2015  09:09

    学生,是每个人年少时光里,最长久的身份。

    尤其是大学,三观和职业规划,都会在这几年里塑造。

    塑造的阶段,或许细水长流,或许跌宕起伏,这当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往往是老师。

    无论是潜移默化,还是醍醐灌顶,总有那么一两位老师,会扎根在你的记忆深处,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陪伴你成长。

    如果,你有什么话,来不及当面和老师说,那么,现在,这里,就是一个机会——老师,我有话对你说。

    A

    老师:萧莲莲

    课程:服装设计与制作

    学生喊话:我终于跟奢侈品说拜拜啦。

    孙宁宁是交换生,原先学的是数媒专业,到了台湾,自然也选择了与数媒相关的广电系。

    一开始,她选择这门课的目的有点儿“不纯”:凑学分,没指望能正儿八经学到点什么。

    初次上课,孙宁宁对老师萧莲莲的印象,是“台湾的老师讲话都很温柔,长得很有亲和力,也会搭配。”其它并无太大感受,毕竟,这种腔调是台湾的“基本款”,女教师大多如此。

    后来,她知道萧莲莲是台湾知名的舞台剧服装设计师。

    再后来,她发现老师上课时,并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而是发散思维,且涉猎很广。

    特别是有一次上课,老师认认真真地告诉班上的学生:不要迷信名牌,并从设计领域的东西方差别,以及流行趋势等专业角度给出了很多理由。

    她还告诉学生很多生活小知识,特别是一些很接地气、很家常化的服饰搭配。例如,文胸要买合适的尺寸,夏天穿棉麻材质的衣服对皮肤比较好等等。

    有时候老师还会从家里带来一大堆丝巾、零料,教大家如何分辨布料,甚至如何跟老板砍价以便买到划算的布料。

    本来,这个年纪的很多女生会崇尚时尚杂志扑面而来的那种欧美范和奢侈风,向往大牌的服装、包包,以为这样,自己就会变得熠熠生辉。

    上完这门课,孙宁宁知道了一个关于服装的定义:得衣服配人,而不是人配衣服。

    动手能力不错的她,开始寻找一些适合自己年龄和形象的服饰,或者干脆自己动手做衣服。

    重新认识自己,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

    老师还会趁热打铁,经常让大家把自己的设计作品带到课堂上来展示,并给出专业的指导,鼓励大家多多创作。

    当时,班上只有包括孙宁宁在内的三个大陆学生,老师会特别照顾到她们的学习状态、情绪。

    当然,大陆学生从不迟到旷课这一点,也经常被老师当众表扬。

    回到大陆后,苏宁宁把这种消费观延续了下去,很多时候都穿着自己做的衣服去上班。

    她很想对老师说一句:我和奢侈品拜拜啦。

    B

    老师:詹昭能

    课程:爱情心理学

    学生喊话:谢谢老师让我成功“”到学长。

    都说,没有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

    当时学校开了一门选修课,叫做爱情心理学,非常之火爆。

    哪个女孩子对爱情没有点幻想呢?茉莉也想要一段完美的爱情。

    没有抢到课?没关系,她和詹老头(学生私底下对詹昭能老师的昵称)说好,去旁听。

    詹老头五十多岁,上课很风趣。第一堂课自我介绍时,就用自己的例子,给学生打气。

    他说自己年近四十才娶到漂亮的老婆,有了可爱的孩子,所以,爱情不是选择题,不是非A即B,有时候等待未必不是爱情的一种磨练。

    作为一门课程,各种案例分析自然少不了,詹老头还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学生很多约会小窍门。

    与其说这是门选修课,倒不如说羞涩的年轻人们,有了一位爱情军师。

    学期过半,茉莉喜欢上了另一门选修课上认识的学长,可不知道怎么接近他,就想从詹老头那儿学几招,课后经常去请教女追男的N种策略。

    可说归说,真正行动起来,茉莉还是不敢。

    可能这种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一次上课,詹老头就支招如何女追男。

    虽说女追男隔层纱,可男生还是喜欢自己主动去追求女孩子,怎么破?

    詹老头鼓励女生,以各种聚会、聚餐、周末郊游等借口约对方出去玩,年轻人玩个一两次就熟了,多见几次之后,男生如果也对你有好感,就会反过来掌握主动权。

    这一招,茉莉深以为然。

    然后,各种图书馆巧遇、上课巧遇、聚餐巧遇……一学期课程结束后,茉莉不仅收获了学分,更收获了爱情。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张文华 傅丽/文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