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调 最早的杭州好歌曲

01.02.2016  09:45

    一群85后花3年时间,为杭剧拍了部纪录片

    1月30日上午9点,一场小型纪录片首发仪式在杭州艺苑艺海楼召开:杭州一群85后耗时三年,为省级非遗项目“杭剧”,摄制了一部纪录片《杭剧寻踪》。

    杭剧是杭州土生土长的戏曲,因为杭州古称武林,又名武林调。起源于清末民初“宣卷(宣讲宝卷)”,一度流行于杭嘉湖平原和上海、苏南等地。中途失传近40年,2005年,杭剧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杭州滑稽艺术剧院作为杭剧的传承保护单位,坚持三年创排一台大戏,每年创排一台小戏,在本地观众中获得良好口碑。

    发布会开始前,一个娇小的身影不停地穿梭在会场内外,这个短发戴眼镜的姑娘,就是《杭剧寻踪》的总制片、总编导陈漪。

    陈漪是杭州人,如今在杭州师范大学当老师。说到杭剧,她说自己的情感是复杂的:“我直到2011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读博时,才第一次听说杭剧。

    在以杭剧为中心完成博士论文后,陈漪依然不满足,决定拍摄一部梳理杭剧历史的纪录片。但从2012年启动调研到2015年底完成后期制作,再到近日由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这3年时间里,他们遭遇了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比如老艺人突然辞世,比如经费不足,比如有些地方禁止我们拍摄,等等。

    《杭剧寻踪》总长约41分钟,寻访了杭剧发生、发展的标志性区域与踪迹;搜集整理了文献遗存;重温了杭剧演出的旧况新貌,还采访了数十位杭剧艺人及戏曲研究者。

    总编导张舒帆,这位曾入围2015年戛纳电影节短片展映单元的姑娘,是陈漪的学妹。“当时看了师姐给我列的稿子,我初步判断只要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结果真正入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张舒帆说,“很难厘清一条线,来诠释杭剧的脉络和特点。

    最终,张舒帆选择以时间轴为主线,从起源讲,“但我进团队比较晚,当时他们已经有的近4T素材远远不够,只有进入第二轮拍摄。

    国外很多纪录片在某些叙述型史料的地方会采用演绎的方式,他们请不起演员,后期都是用老照片、旧资料和空镜头去填的。

    即使如此,做完这部纪录片后,这些年轻人还是觉得收获颇丰:“为了吸引年轻观众,传统戏剧一直不断在改良创新中前进,传统其实可以变成一件很酷的事情,值得年轻人倾注热情。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陈淡宁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