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举办“壶山之夏”纳凉文化节 文化“清风”吹遍乡村地头

22.08.2018  10:16

  "春满茶园好风光,摘茶姑娘满山岗……"8月的一晚,天色刚刚暗下来,在武义县壶山脚的仿古戏台上,县白洋街道文化站艺术团正上演以本地摘茶姑娘生活为题材的山茶歌舞。缠绵柔和的唱腔,回荡在清凉的山谷口,引得远近数千市民前来纳凉看戏。

  这是武义“壶山之夏”纳凉文化节的其中一幕。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该县从民间选拔、培训22支草根文艺团队,自8月2日起在壶山公园仿古戏台上轮番表演22场。昆曲杂技、民间舞蹈、畲族歌舞等非遗节目共计270多个,纷纷登台亮相。该节会已连续举办四年。

  陶芬芳是武义县小百花越剧团的团长,前几日刚进行了演出。一台晚会下来,虽然累得大汗淋漓,但她脸上始终挂着兴奋的笑容:“一年一度的节会,大家都卯足了劲,要在全县人民面前一展风采!”从小便是戏剧爱好者的她,受当地浓厚文化氛围的感染,与朋友一起组建了艺术社,自2015年起连续四年参加纳凉文化节,如今成员已发展至50多人。

  在武义,文化礼堂、特色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已遍布城乡,全县有200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舞台上。据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在县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壶山、湖畔公园仿古戏台建成以后,民间艺术团参演的热情明显高涨,仅湖畔戏台的年演出场次就达到了200场左右。今年该县又新建30座农村文化礼堂,为草根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硬件设施够了,参演者的艺术水平该如何提升?武义通过承办免费培训,开设课程、提供场所,邀请国家一级演员、资深作曲家指导等,大力培养一批文艺骨干。“学成的这批骨干回到各自乡镇,又当起了老师,可以为地方群众编排节目。”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唐桓臻说,等八月纳凉文化节结束后,县里会组织表现突出的团队送戏下乡,既可以丰富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加强文艺交流,挖掘地方文化积淀。

  陶村是省级非遗武义草昆的发源地之一,当地一些戏迷自发组建了陶村昆曲延艺社。“这几年,县里常组织我们到省里培训,大家的水平提高非常明显!”成员何育美说,今年的纳凉文化节上,他们恢复和编排了在陶村已绝唱40年的传统昆曲《十五贯》,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

  同为延艺社的一员,村民王美红以开杂货店为生,因为喜欢唱戏,于3年前才开始跟着前辈以及专业老师学习,如今已能唱不少曲目。她说,村里像自己一样零基础学习昆曲的有30多人。以前大家闲着没事靠打牌磨时间,现在一有空就去文化礼堂看演出,好不热闹。桃溪镇中心小学还成立了昆曲传承基地,每周何育美都会给学生们上课。

  炎炎夏日里,从戏台上吹出的一缕清风,正吹遍武义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