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丨欲留住优秀传统文化 还需接“生活气”

06.09.2018  15:15

  什么样的文化是记得住、留得下的文化?当我们谈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话题时,常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么,此中所言的“文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指文化的传承形式。

  9月4日,2018浙江省群众舞蹈大赛正式落幕。为期两天的决赛中,全省各地7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演员”带着31个原创节目上台角逐。这些节目多带有浓郁的浙江地方特色,或是像余姚的《绣鞋女儿情》,慈溪的《老俩口的车子灯》这样的传统文化新唱,或是像《最美的逆行》《善者·逸夫》这样的对群体或个人优秀品质的艺术化演绎。

  诚然,不少艺术的欣赏是存在门槛的,舞蹈亦不例外。但这两天的舞蹈却让很多人都看懂,并记住了余姚的绣花鞋、慈溪的车子灯,还有那些来自浙江各地的人身上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

  想来,其中原因正如大赛评委所言,这些节目兼具了艺术性和生活性,它们来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积累,却又巧妙地以艺术手段加以呈现,既颇具亲切感又十分好看。这对于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不失为一种启迪。

  文之传承,在源亦在形。对不少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想要真正“”起来,与其束之高阁,不如走下“神坛”。接点“生活气”,学会旧词新唱,未必会是件坏事。

  想起刚上初中时,《红楼梦》于我而言,尚且是一本不敢触碰的“名著”,陌生而充满压迫感。直到初二时,偶然借了同学的一本插画“浓缩”版《红楼梦》小书,一边看着其中个个身量纤纤的女子插画,一边读着仍葆有原著精华的浓缩版文字,不觉入神。之后不久,便欢欢喜喜地上书店买下了《红楼梦》原著,花了一个暑假时间细细将其看完,仍觉余味不减。

  这样的譬喻或许并不够妥帖,却实是令文化“走下来”,人“贴上去”的一种形式。

  再从影视作品来说,当年赵薇在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的一曲《偶然》让很多观众背下了徐志摩的这首诗,姚贝娜的《菩萨蛮》也让很多人从此记住了温庭筠的词作。而近的来说,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融入的不少非遗元素同样让很多剧迷开始对这些非遗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文何以化人?其髓仍在于心。得人心者,必来源于生活,又能出于生活,这便是带着“生活气”的文艺作品,也是能具备长久生命力的文化成果。它们脚踏着坚实大地,背靠着群众基础,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之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唯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方能成就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