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一响皆梵音 浙江嵊州以“适耳”木鱼见匠心

15.08.2017  08:57
工匠在用机器为木鱼打毛坯。嵊州宣传部提供

  中新网绍兴8月14日电(见习记者 陈洁 实习生 饶雨蒙)“一屑一木皆有佛性,一声一响皆是梵音。”木鱼,是常见的乐器,以锤敲之,洪亮悠长。你可曾想过,这美妙的“音质”是由匠人精心调试,以“”换“”才得来。循着这缕梵音来到浙江嵊州,此处的木鱼一直以“适耳”著称,其中自是离不了“匠心”,浙江嵊州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钱利平便是其中不得不说的一位。

匠人在木鱼上进行精美的雕刻。嵊州宣传部提供

  一节毫不起眼的原木是怎么“锤炼”成一件精美的乐器的?“选料是木鱼制作的第一步,木材密度要好,不太容易裂,最难的工序是‘调音’,先对木材初步挖空再调整音质,要听起来舒服有共鸣,音要有双重音才能出味道,佛教中叫‘适耳’。”浙江嵊州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钱利平介绍说。

  木有本心,匠人赋予给它新的生命。在钱利平工作室中,摆放着十余个雕刻精美的大型木鱼。它们和我们平时所见的木鱼在雕花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木表纹路精美而繁复。“我把关于传统文化的雕花融入到木鱼制作中。因为作为一件物品,首先是看,外形要美观,然后是悦耳,这样大家就愿意去欣赏。”钱利平如是说。

钱利平和他的木鱼作品。嵊州宣传部提供

  事实上,钱利平的创新实践不仅仅体现在嵊州木鱼的外观上。“我把木头锤改成橡胶锤,近年来也尝试着‘以塑代木’,这些创新其实都是偶然发现的,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同样可以达到更好的音质。”钱利平表示,塑料虽然可以呈现出木头木鱼的音质,但是在制作技艺上,木头是做“减法”,塑料是做“加法”。

  创新的基础是传承,只有传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一个匠人的技艺要达到极致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对于木鱼制作的技艺传承,钱利平也有着自己的担忧:“来学木鱼制作的也有,但是不多,有些受不了这种枯燥的工作,做了几年就放弃了,但是要深入一项技艺的精髓,何止几年啊。

精美的嵊州木鱼。嵊州宣传部提供

  在钱利平看来,让这项技艺走进学校也是传承的一种方式,“只有让人认识木鱼,对木鱼感兴趣,它才有被传承下去的可能。

  几十年如一日,今年56岁的钱利平投入木鱼制作已经有近40年,他以极致的态度对嵊州木鱼精雕细琢,精益求精。钱利平给一节原木带来的“生命”是他用“”交换得来,木鱼声中传出的“梵音”最见匠心。(完) 【徐施宏】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