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档案馆与媒体联手宣传馆藏档案广受好评

06.01.2015  03:12
浙江省档案馆为深层次开发利用档案,改变馆藏档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状,变被动为主动,坚持不懈做好馆藏档案宣传工作。本年度,联手媒体,向全社会推出一批重要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档案的解读、宣传文章,提升了档案知名度,进一步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受到上级领导与社会各界好评。

浙江省档案馆与杭州《都市快报》采用由档案馆提供档案素材,报社记者撰稿的合作方法,自7月份以来,每周日在该报“档案时空”专栏“漫阅读”周刊上用2个大版面或4个大版面隆重推出重量级文章,图文并茂。现已连续刊发了22篇,如,《毛泽东:西湖边立宪》、《舟山东极岛:“里斯本丸”沉船战俘大营救》、《日军在浙江的细菌战》、《八一四空战与笕桥空校》、《钱江大桥上的茅以升》、《之江大学》等。上述文章依托鲜为人知的档案,紧密结合建国65周年、纪念抗战、反腐倡廉及依法治国等新形势,本着对历史负责的严肃态度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诠释档案内涵,融史料性与可读性为一体,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目前已接到许多读者来信,纷纷赞扬这个栏目引人注目,在内涵上有另一种深度。认为,“视历史为包袱,则步履维艰;视历史为镜鉴,则智慧生发,耳聪目明,可观照现实,以照亮前路。如《日军在浙江的细菌战》,反映的是日军侵华的、仅次于奥斯维辛和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之一。作为亲历过这场空前战争灾难的老一辈中国人、浙江人,和有幸未曾遭遇过此灾祸的年轻一辈,阅读此文,都感到非常震撼;读《钱江大桥上的茅以升》(上、中、下),记者遵循了茅以升回忆录手稿脉络,详详细细记录了钱江大桥建桥-炸桥-修桥的全过程。在战乱灾难的严峻历史背景下,把我国发奋图强、以落后的工具和技术,土洋结合,自主建造现代化钢铁大桥之创举的既艰难又辉煌的历程,端呈于读者眼前,让人钦佩、崇敬、自傲。茅以升,作为“中国桥梁之父”的不朽形象,由此耸立在历史和人民心间。”档案时空栏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档案的历史真实性无可替代。

11月2日,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赴浙江执法检查,在飞机上看到当天《都市快报》“档案时空”刊登的介绍档案文章后,几次表扬省档案馆与《都市快报》合作的“档案时空”栏目办得很好,他希望继续重视与媒体的合作。

除了固定与报刊合办专刊栏外,档案馆还根据档案文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向国家级、省级统战、政协、涉台刊物投稿,先后在《团结报》、《联谊报》、《浙江对台工作》等刊登了《卓兰芳与名著中的党内文件》、《蒋纬国:爱梅花亦爱中华》《武侠大师金庸向〈东南日报〉辞职经过》等多篇档案推介文章,与《都市快报》专栏文章遥相呼应,进一步扩大了档案知名度。

作为档案宣传的“组合拳”,省档案馆应广大读者要求正将在《都市快报》等报刊发表的档案介绍文章汇集成册,准备明年初正式出版《“档案时空——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珍品诠释”》一书,以飨读者。

浙江省档案馆保管利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