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特色的绿色崛起

06.11.2015  11:33

  绿色,象征着生态环保,也寓意希望、朝气。
  “绿色崛起”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崛起。
  “绿色崛起”,就桐庐而言,它与早前提出的“三个宁可”中“桐庐的最大优势是生态,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一脉相承。
  这个被北宋名臣范仲淹赞美过的“中国最美县”一直不曾停步,这是一座诗意的生态之城, 是一幅千年绝唱的富春山居图。
  
   诗意的生态之城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桐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2%,从高处俯瞰,满目葱绿,如诗如画。漫步城区,眼前皆是景色,如入仙境;徜徉乡间,村风好民风淳,清新自然。江水碧绿,青山如黛,演绎出水与山、绿与人相融相生的和谐乐章,为人们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意的和谐生态画卷,是一处难得的人居家境。
  大自然赐予的秀丽山水,祖辈先人的匠心独运,使这片美丽的土地充满了诗画般的色彩。群山叠嶂、溪流纵横、风光旖旎造就了“天下独绝”的富春江山水,孕育了具有1600余年历史的富春江山水文化,富春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优于入境断面水质,足以让环保人士惊奇地称赞“这是桐庐的奇特现象!
  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名县”、“国家生态县”等荣誉。在第八届中华环境奖颁奖现场。评选委员会对桐庐的评价为:“山水间的生态文明诗,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好山好水,除了靠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还需要人的精心呵护。桐庐县委、县政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既然自然资源是桐庐最大的优势,那么“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桐庐牢固树立“生态就是最大资源,抓生态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的理念,按照“美丽杭州、桐庐先行”的定位,始终把生态作为战略资源来打造,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来。为此,桐庐强化了“环境立县”理念,先后发布实施了《桐庐生态县建设规划》、《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桐庐”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桐庐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桐庐县美丽乡村村庄景观整治规划方案》等,围绕“中国最美县”定位和“美丽中国、桐庐先行”目标,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生态,是桐庐的灵魂。桐庐扎实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和重污染行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率先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境内83条主要河溪全部达到三类以上水质,富春江出境水近年来首次达到二类水质,全面实现“随时能游、随处可游”目标,被评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区)。
  
   精致的县城之美
  来到桐庐,好客的桐庐人必然会带你欣赏三个地方,分别是是高速出口的景观带、迎春商务区以及滨江景观带,这三个地方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城市“窗口”、“客厅”、“大阳台”,浓缩着桐庐城市美丽的精华。你会感到桐庐的城市建设“不以规模拼大小,只以精致比高低”。
  每一个初来桐庐的人,一下高速都会被这扇“”“惊艳”到,高速出口下来后由高而低的地势和连绵3公里的直道,是桐庐打造出独一无二迎宾景观的天然因素。从高速桐庐出口,绕过一个华丽的大转弯之后,迎面而来的是一条双向8车道的迎宾大道,这就是迎春南路。
  迎春南路的两旁种满了各种绿树红花,汇聚成一座总面积近36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即便是冬天,这座生态公园里的树木依然葱翠、鲜花依然艳丽,姹紫嫣红。
  在迎春南路两旁的生态公园里,草皮四季常绿,公园里的树种也进行了精心选择,通过林相改造,呈现出红、黄、绿等多种色彩。杨梅、银杏、红枫……在生态公园内的树种大多是桐庐当地树种,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
  有了这座生态公园,桐庐人多了一个休闲好去处,每逢双休日、节假日,到这儿游玩的市民很多。而这里更是许多年轻人新婚外景摄像的首选。
  迎春南路的桐庐迎春商务区就是城市“客厅”,20余幢高层商务楼宇,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成为省政府命名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并成为浙江县域楼宇经济发展示范区和中国最具活力的楼宇经济样板区。
  桐庐迎春商务区于2011年成为杭州市10个重点商务综合体之一,打造出了五大产业集聚平台,形成电子商务、中间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四大特色产业园。入驻的企业包括比利时海格林国际贸易中国总部、上海融高投资、浙江华睿投资等商务贸易、金融证券、文化创意和信息通讯企业。
  富春江水利风景区是城市的阳台,清晨,这里是市民们锻炼身体的地方,散步、跳舞、瑜伽,与富春山水融合在一起,远处是翠玉般浮在富春江上的桐君山,清晨的雾缭绕在山水间。这里还是水上项目的举办地,今年的2015中国全民休闲皮划艇大赛(桐庐站)比赛就是在这里拉开序幕。
  城市精美,而桐庐的乡村更别有风味。(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