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林业多措并举助力“五水共治”

28.04.2015  19:49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富春江、分水江贯穿全境。县域面积276.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214万亩,森林覆盖率72.2%,活立木蓄积量414.7万立方米,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林业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多年来,该县林业局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坚持生态建设理念,强化林区水源保护,多措并举助力“五水共治”。

  一是加强公益林建设,强化水源保护。桐庐位于钱塘江上游,肩负着保障下游水质的重任。为强化水源保护,该县区划生态公益林10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0%,主要分布在富春江干流、分水江两侧及支流源头汇水区。据相关资料显示,该县生态公益林年生物增长量51.22万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94万吨,年均植被固碳21万吨,年均释放氧气55万吨;年增储能86.5亿兆焦耳,年均调蓄水量0.8亿吨;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256万吨,年均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27亿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291,到2014年为止,共累计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14626万元,公益林建设已成为该县林业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惠农最广的民生工程,为新农村建设及水源保护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06年始,根据流入流出桐庐县境的水质监测结果,桐庐出境水质均优于入境水质,对钱塘江水环境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增强森林固碳涵水功能。为实现林业“双增”目标,桐庐林业局及时调整了林木采伐政策,每年减少森林采伐限额不少于9000立方米,占上年采伐限额的20%。同时,严格做好森林消防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采用“监测调查、检疫监管、杀灭天牛、枯死木清理、林分改造”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延缓了松材线虫病的入侵、扩散、蔓延。并积极实施森林火灾有偿增援扑救等创新举措,以落实责任和广泛开展宣传为抓手,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确保林业生态安全。此外,还通过植树造林、珍贵树种补植、森林抚育和大树进村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森林林分质量,增强森林固碳涵水功能,极大避免了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从源头解决“五水共治”难题。

  三是加快平原绿化步伐,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实现“桐庐县域无裸土”,全面实施色彩林业建设,使平原绿化景观大幅度增加,该县制订了《桐庐县平原绿化总体规划》、《桐庐县全民绿化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一年见成效,两年再提升,三年大变样”的总体目标。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至2014年底,全县建成省级森林城镇3个,省级森林村庄9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5个,市级园林绿化村49个;新增各类平原绿化面积21040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2.8%,比全省平原林木覆盖率19%高出近4个百分点。此外,该县从2011年开始启动“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通过多年建设,使影响水体质量和两岸景观环境的问题得到全面整治,水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洪抗灾能力。为提高林业蓄水保水、抗旱防洪能力,改善林业生产条件,保障林业生产安全,桐庐在全县各镇村集体林区、国有林区及相关承包大户山林,规划设计了47处森林消防蓄水池,安装森林消防集雨水桶170只、配备森林消防高压水泵30台等,这些森林消防基础设施及装备建设既达到了点多面广,又有实用性的效果,极大增强了林区蓄水抗旱、防洪排涝等抗灾减灾能力。在项目选址上,结合林业生产与区域实际,本着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优先选取森林植被茂盛、经济效益好、火险隐患较大的区块,使森林消防蓄水池、集雨水桶发挥作用最大化。

  五是开展湿地保护规划,净化提升河道水质。湿地是城市之肺,在净化水质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维护生态安全,充分发挥湿地在“五水共治”和美丽桐庐建设中的特殊作用,该县林业局积极开展湿地保护规划工作。目前已委托国家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开展《桐庐县湿地保护规划方案2015-2020》编制工作,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湿地保护工作机制及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完成了湿地资源调查和县级湿地保护名录整理,公布桐庐首批县级湿地名录三个。根据中共桐庐县委《关于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的决定》,将着手开展富春江湿地公园的现状调查、可行性分析、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从制度上保障湿地不受人为破坏。同时,把富春江溜江滩、唐家洲等市级重点湿地,规划为市长绿化点,全力助推“五水共治”。 (桐庐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