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病人"真是神了 医学生靠他们练成熟手

12.07.2017  22:11

  “禹医生,我扮演的是精神分裂症病人,但是我最近去医院看了,感觉那些病人都蛮正常的呀。”日前,在浙江饭店,50岁的姚瑶向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精神科的禹华良医生提问。

  “你看到的病人应该是在医院住了几天,用了药,病情好转了。”禹医生说。

  是什么职业,居然要扮演精神分裂症?

  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举办的标准化病人培训会现场,而姚瑶则是浙大医学院招募的标准化病人。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是指没有医学知识但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临床问题的健康人。他们既是“病人”,又是“评估者”(给学生打分),又是“教学指导员”,被用于问诊技能、体格检查技能、医患沟通技能等的教学和考核。

  1963年,SP出现在美国,随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和考试中。

  1991年,SP被正式引进中国。同年,浙医大(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正式招募SP,用于教学。

  2004年,美国医师资格考试团联合美国国外医学毕业生教育委员会,第一次运用SP为全美医学毕业生实行考试。

  按小时计报酬

  SP来自各行各业

  培训会现场,30位SP互相交流着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中有67岁的大姐,也有29岁的帅哥,有工作26年的老前辈,也有刚刚招募的小鲜肉。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地勤工作人员,有淘宝店主,有美容院的店长,还有渴望回归医学的医科毕业生。

  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愿意看病时遇到实习医生,但每个医生都需要经历实习期。“如今,病人比较注重隐私和自我保护,不愿意给学生当试验品,这就需要SP。”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王海宏告诉记者,“SP通过真人扮演,可以让医学生在进入医院前反复练习,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估。

  “SP是自愿报名,男女不限,大专以上学历。”浙江大学医学院标准化病人教学主管石淑文说,“报名初选后,会参加一系列的培训,明白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中间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培训合格者参加对医学生的考评、为医学生打分、对医学生反馈指导,报酬按小时来计算。

  今年56岁的史岚是这个SP团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从1991年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正式招募SP以来,她就作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直到现在。“当时有200多人报名,最后录取了30位左右。美国的SP专家和杭州的医院专家给我们培训了整整一个暑假。

  刚开始从事SP工作的那个冬天,史岚印象很深刻,当时每个人身上都穿一件倒背式的军大衣。“要检查前胸,扣子扣后面,要检查后背,扣子扣前面。”SP们挤在一个大教室里,整个屋子里只有一个取暖器供暖。桌子是乒乓球桌,每个SP之间通过一块帘子隔开,学生就这样进行练习和考试。

  而现在,SP教学的条件大大改善。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华家池校区的医学院教学楼中,分布着一个个诊室,大约10~20平方米。每个诊室都尽量模拟医院的环境,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张病床,同时也有隔离窗帘、听诊器和人体模具等等。为保证SP的安全,每间诊室都安装有摄像头进行记录。

  在从业的26年中,史岚进行过体格检查,扮演过患有肺癌、甲状腺疾病等病人。早年,还要进行妇科检查,现在,怕对SP的身体造成损伤,已经不纳入教学范畴了。“但一些异常的体征并不能在SP身上看到,他们只能模拟病人的主观部分,并不能对客观的病症进行模拟。”王海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