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浪闻莺对面 勾山里觅武侠

17.04.2017  16:57

     英雄》里的琴师,老宅置于此

    已进驻的八卦馆中,或许能看到王家卫和袁和平

    漫步在杭州南山路,在河坊街与南山路的交叉口,柳浪闻莺正大门的对面,有一排青砖黛瓦,历史味浓浓的建筑。南山路的一个大门口石门上方,写着“勾山里”三字。

    在川流不息的南山路旁,梧桐掩映下,却鲜有人了解,此处的前世今生——这个“勾山里”,百米长的里弄里,有着悠远的历史,文人雅士、工匠大师辈出。

    现在的勾山里,高品质的“勾山商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

    目前,入驻企业之一是一家武术会馆,有不少电影界的大咖参与,项目的诞生和王家卫有很大关系,创始人之一是袁和平。

    勾山里之老故事

     陈端生与《再生缘

    河坊街和南山路的拐角处,有一座小山,叫勾山,这里,就是著名的“勾山樵舍”旧址。

    这里,是清代著名学者陈兆仑的旧居。

    陈兆仑是杭州人,清雍正年间进士,官至通政司副使、太仆寺卿,是“桐城派”散文家方苞的得意门生,被称为“文章宗匠”。当年,他在南山路与河坊街交叉口的小山坡上,建了一个石砌房子。他号“勾山”,居室为“勾山樵舍”。

    陈兆仑的孙女,是清代女弹词家陈端生。这个名字可能你不熟悉,但你一定听过奇女子孟丽君女扮男装,考中状元、官至宰相的故事——讲述孟丽君故事的弹词《再生缘》就出自陈端生之手。

    陈端生1751年出生在这里,自小才华横溢。《再生缘》是她后来去北京后写下的,“管隙敢窥千古事,毫端戏写《再生缘”。历时不足3年,共写了16卷,计60余万字。当时,她只是想写给母亲和妹妹看,没想到,流传非常广,在江南各地几乎家喻户晓。

    陈端生一生坎坷,初嫁生活幸福,后丈夫遭流放,她陷入无尽等待中。母亲去世后,她一度丧失了写作的兴趣。直到1784年,她回到老家杭州后,才续写了《再生缘》第十七卷。后来,她没有完成《再生缘》就撒手人寰,后三回是由弹词女作家梁德绳续写的。《再生缘》虽在北京完成,文风却有着江南的婉约柔美。

    徐元白和西湖琴社

    “老先生,请再抚一曲!”电影《英雄》中,侠客无名说。镜头中,出现了一位盲琴师。灰袍、白须,盘膝抚琴。这位仙风道骨的琴师让很多观影者印象极深,琴师的扮演者,是古琴大师徐匡华,他的老宅,就在勾山里17号。

    勾山里17号,也是西湖琴社的所在地,是“新浙派”古琴艺术的发源地。在这方寸之地中,常有人慕名来访。

    徐匡华的父亲,便是古琴“新浙派”的创始人徐元白,当年,他在勾山里创建西湖琴社。

    徐元白是浙江海门(椒江)人,近代著名的古琴大师。他师从苏州天平山大休法师,继承了浙派“微、妙、圆、通”潇洒奔放的特色,并自成一种清越舒畅、古朴典雅、深沉细腻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西泠话雨》也是浙派古琴的代表之作。

    现在的西湖琴社社长是徐元白的孙子徐君跃。“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祖孙三代就一直住在勾山里。我的父亲曾说过,西湖琴社、《再生缘》、西湖山水,它们三者近乎绝配。

    这套祖居,徐君跃也无偿让出来,专门用作浙派古琴传承、研究、交流的场所。

    现在的勾山里17号,石库门建筑已焕然一新。穿过青石板铺就的院落,走进古色古香的堂间,长案上,放着几张古琴。一位琴师说,这里现在是“韵味杭州”的浙派古琴体验点,同时,教授学生、定期举办古琴艺术交流活动。

原标题: 柳浪闻莺对面 勾山里觅武侠 作者:记者 金丹丹 林云龙 通讯员 肖瑞 蒋成杰 网络编辑:俞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