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柯城区创新特色深化“百村学墩头”行动

18.11.2016  17:44

 

近年来,衢州市柯城区把农村垃圾分类作为推进“全域旅游”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将“群众主体、四共四分”的“墩头”模式作为全区农村垃圾分类的样本,全面推广,变盆景为风景,成功打造了“低成本、可复制、易操作、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柯城样本”,并不断创新特色,创办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制作“环保酵素”,创建美丽庭院,走出了一条农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区168个行政村推广“墩头模式”,创建示范村51个,达标村61个,占总村数的66.67%,创办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27家,创建了十个美丽庭院先进村,百个美丽庭院示范户,千个美丽庭院创建户的“十百千”工程。有效破解了“垃圾围城”的困境,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也产生了良好的“外溢”效应,环境的卫生整洁推动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自觉分类原动力。坚持垃圾分类“有人干事”的原则,积极探索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探索垃圾改革长效运维机制。 一是推广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模式。 对于可回收垃圾,推行“垃圾兑换超市”的做法,农户用可回收垃圾到“超市”兑换日用品。同时,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模式,根据农户垃圾分类、门前四包等工作情况,进行定期量化,对积极参与“生态家园协会”、支持“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给予积分奖励,发放积分卡,垃圾(积分)兑换换出村民好习惯,现在老烟民们把烟头也当成宝积攒起来。目前,全区共创建垃圾(积分)兑换超市27个,在建24个。 二是推进美丽庭院创建。 结合“一县一带”建设,在“两溪”流域,对垃圾分类示范村、达标村,进一步规划提升,开展美丽庭院先进村创建活动。村级对垃圾分类、“门前四包”、庭院整治到位的农户,申报创建美丽示范户。目前,已创建美丽庭院40户,在建60户。 三是进行各类家庭评选活动。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 “清洁文明家庭”系列创评活动,对垃圾分类、庭院整洁、室内卫生、污水处理等工作完成先进的农户进行表彰。目前,共评选出区级“清洁文明家庭”18000户,“美丽幸福家庭”7200户,省级绿色家庭10户,全国、省、市级最美家庭32户。

二、创新活动载体,推动垃圾分类落地。为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区妇联、区农办创新载体,做到工作有抓手。 一是开展“百村学墩头 巾帼行动”。 响应市妇联“百万妇女学贺田”号召,积极开展“百村学墩头 巾帼行动”,各级妇联组织逐乡逐村开展垃圾分类培训,举行知识竞答、文娱演出、入户指导等活动,“手把手”指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做到宣传入村、入户。目前,全区已累计开展垃圾分类培训200余场(次),开展互学互看50余场(次),入户指导3轮。 二是开展垃圾分类进俱乐部行动。 把垃圾分类课程纳入留守儿童俱乐部活动课程中,全区7家俱乐部纷纷开展了“话分类·齐动手”亲子活动, “小手牵大手” 以及“学习垃圾分类、争做环保小卫士”等主题宣传活动,参与学生和家长近1000人。 三是督查、视察并行。 区妇联与区农办组成督查组,每月对申请示范村和达标村进行督查,并邀请人大代表视察。在姜家山、万田等乡组织乡镇人大代表到各村对农户垃圾分类、庭院卫生、以及村庄环境等情况进行检查,记录在案,同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组织村书记、主任开展互看互学、取长补短。

三、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垃圾分类品质。我区把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考核和全年经济目标综合考核,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垃圾分类长期有效运行。 一是建立 网格化管理制度。 各村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即“两委包片、党员包干、村民门前四包”,将村划分为若干个区块,村两委干部分片包干、其他干部分段负责、党员和妇女代表就近包户的方法,将全体党员干部、妇女代表纳入行政村网格,加强垃圾分类政策宣传,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巡查监督,促进源头分类。 二是建立垃圾分类定期通报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妇联与区农办每季度召开工作推进会,乡镇(街道)农办分管领导、妇联主席参加,并交流推进情况及下步举措。同时,区妇联、区农办通过微信、简报等途径,根据每月开展督查情况,通报各街镇(街道)垃圾分类推进进度、垃圾分类考核结果。 是找短板,补差距。 区妇联与区农办根据督查情况及时找短板,对于清运过程不到位,太阳能沤肥池作用发挥不到位,入户指导力度不到位等短板,及时补差距,对村清运员、保洁员等工作人员统一进行岗前垃圾分类培训,并出台了《柯城区沤肥池建管用考评办法》。(柯城区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