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构建体育工作新格局 提高体育育人水平

18.09.2017  16:33

浙江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立德树人和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把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定位和改革方向,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构建具有浙大特色的体育工作新格局。

树立体育育人理念,强化体育工作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教学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成立由分管校领导担任主任的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每年召开体育工作专题会议,统筹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成立公共体育与艺术部,按要求配备教师、专职干部和工作人员,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化水平。二是强化系统规划。制定《浙江大学“十三五”体育建设规划》,出台体育成绩评价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将学生体测成绩作为评奖评优、毕业的重要依据,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三是强化目标引领。以“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培育习惯,塑造人格”为目标,以“强体健魄、树我邦国”为浙大体育精神,努力培养学生吃苦协作拼搏的优良品质。四是强化资源保障。筹资1000万元成立文体发展基金;在紫金港西区规划4万方的学生综合教学训练馆,建成后将充分满足各类体育活动的场地需求。

创新体育育人模式,推动体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加强体育专业建设。设立体育学系,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体育一级学科硕士点,加大体育研究力度,为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和体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在传统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皮划艇等特色体育课程,聘请许亚萍等世界冠军担任课程教师,深受学生喜爱。2016年公共体育课程项目数33项,开设教学班811个,选课学生24000余人。三是探索体育运动俱乐部会员制。成立学生水上运动俱乐部等20多家校级学生社团,实现学生体育运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使课堂体育教学向课外体育、校友体育、社会体育服务延伸。学生水上运动俱乐部,每年吸引师生、校友3000余人。四是打造特色体育文化品牌。2015年创办国际校园马拉松赛,2017年参赛规模扩大至万人;品牌项目“学霸龙舟赛”被教育部评为2016年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构建体育育人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强身健体的自觉性和实效性。一是坚持以赛促练。构建学校、社团、院系三级联动的校内体育竞赛与活动机制,每年举办体育赛事或活动上千场,参与师生超过20万人次,形成竞技体育引领带动群众体育的良好局面;组建各类高水平学生体育运动队,近六年共获得全国性以上赛事金牌138枚、一等奖10项,培养出了孙杨、谢震业等一批为国争光的高水平运动员。二是实施运动干预。设立体质健康提高班,为测试不及格、平时缺乏锻炼的学生提供专门的体质教练对其提高身体素质和技能进行指导。三是促进长效锻炼。出台《关于建立课外阳光体育锻炼长效机制的通知》,要求每位本科生每学年参与课外锻炼不少于120次,并全面配套启动“健康之友”制度;通过“传统体育+互联网”、阳光课外锻炼跑距APP等方式,科学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5%以上。